台灣慢了南韓十八年

 

一九九八年,台灣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無視電影人反對,全面開放電影配額、拷貝和映演戲院限制,從此好萊塢電影長驅直入,掠奪了市場與票房,台灣電影直墜黑暗谷底,二○○三年全年台灣僅上映了十五部國片,能破百萬,就算第一名。

同樣的一九九八年,好萊塢也要求南韓取消銀幕配額制,但是大導演林權澤和金基德等人先後剃了光頭,頂著寒風發起抗爭,高喊「為了保衛韓國電影,我們可以去死」的熱血口號,演出一齣「抗美援朝」的街頭大戲,終於爭取到文化優先,南韓戲院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天數須映演南韓電影,再搭配文化產業振興院傾國家之力,統合遊戲、音樂和影視,在「國民幸福」與「繁榮文化」指標下全力衝刺,前年南韓的文創產業出口額達到一八一五億台幣,韓劇和綜藝節目早就登堂入室,霸佔台灣人的電視選台器了。

這十八年來,藍綠政權始終拿不出文化對策來捍衛(更別說發展)影視產業,電影人靠著一部意外出現的《海角七號》,掙得了可以在寒暑假檔期與好萊塢電影對抗的生機;但是電視規格愈做愈小,長壽劇拖到讓人不忍卒睹,偶像劇也變不出新把戲,全靠預算年年九億的公視節目來撐場面,相較於南韓公視的四四八億,五十比一的懸殊比例,早已清楚說明台灣影視產業落後的實況。

小英政府最近終於想通了,先是要求電視台自製節目要達五成,再來要保障國片映演天數,年底還要公開票房,這些都是刺激「量能」的必要手段,但是影音節目終究要「好看」才能吸引觀眾,國家若能跟上南韓做到該做的基礎工程,剩下的就看娛樂人才的努力了。(藍祖蔚)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