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該走自己的路了

 

川普所主張固封自守的經濟政策,是一種「經濟類門羅主義」。世界輿論原先預期他勝選機率小於希拉蕊,所以當初大家並未嚴肅看待。但其影響卻不可小覷。

10月26日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報導〈西方引領貿易繁榮的時代結束了〉,文中強調全球出口貿易從2008年開始逐漸萎縮,不僅東亞的中國,同期的日、韓,出口量也都呈現巨大下滑態勢。預估2017 年以後,全球進出口貿易更將進入衰退期。川普的「經濟類門羅主義」以及「美國自大主義」政見,恰如其分的契合了時代潮流的演變。

導致全球出口貿易萎縮的原因很多,最少有:1. 新能源與替代能源的蓬勃發展;2. 3D打印和智慧機器人的興起,讓廉價人工的重要性大減;3. 溫室效應讓環保概念提昇,節省消費的概念順勢興起,經濟成長減速;4. 資源回收再生,新資源科技與生產在地化,讓貿易量降低。

此一事實,對依賴出口為經濟發展引擎的邦國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它意味著過去東亞國家藉由廉價勞力,生產商品並透過與歐美貿易,換取本國所需的資源與資本,以提昇國內經濟水準的經濟發展模式,恐非面臨巨變不可。

在此新趨勢下,原本都往歐美出口的東亞國家,只能選擇區域內彼此交換。然而,同樣是出口廉勞代工產品的東亞邦國之間,有啥比較利益 (Comparative Advantages) 可言呢?一旦歐美不再進口,東亞的廉勞產品要賣給誰,就是大問題了。

川普成為白宮新主人,對台灣經濟的意義是:出口貿易必然衰減。未來台灣經濟發展,再也不能倚靠貿易出口賺外匯了。小英政府即使維持陳添枝原有傾中經濟政策不變,再增添提出的「新南向」及「5+2」,都還是侷限在出口取向的發展模式,落後全球新趨勢。小英政府勢必要全盤更新經濟發展戰略不可,否則新南向將淪為口號。

以色列一直是扮演自給自足的典範:它從來不依靠廉勞代工出口,不但研發出大型海水淡化,成功地把曠野綠化成多層直立農田,也開創許多為配合自給自足目標的科技,並還在醫藥,光學,精密儀器與軍事等方面有卓越表現。擁有成功自給自足經驗的,還有北歐。北歐邦國的科技、貿易量與台灣相差不大,但北歐就做得到台灣所難以企及的生活水準。其關鍵是北歐採用與東方價值的「資本囤儲」迥然不同的「資源流通」概念,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

東方傳統的「資本囤儲」,就是以「財富累積」(發財)為最終目的之經濟價值觀。它的特徵是:僅在意節省成本,難怪工時、工資等勞工待遇議題,永遠走不出勞資雙方的拉鋸。它既無法讓科技研發升級,也無心提昇廣大勞工的經濟地位進階成為中產階級,藉以帶動整個市場的消費力。

舉例而言,以資本囤儲為動機的土地開發(商城、營運中心、辦公大樓等),因為忽視增進勞工消費能力,也就無法真正促進消費量。到頭來,土地開發頂多只能進行零合剝奪,無法將餅做大,變成鬼城的這類土地開發案,在中國俯拾即是。而台灣以苗栗為代表,也是蚊子館一堆。資本需要活用才能產生價值,東方式累積財富的經濟發展概念,非徹底轉換不可。

若把經濟發展視為包括人力,資本,天然材質在內的「資源流通」系統 — 賺錢的目的是為了再投資於研發新產業。這樣就能持續開創未知,刺激發展,提昇經濟層次。當新產品,新方法,新機器越來越多,就能讓勞務在生產線上的份量越來越少,也就能促進生活水準提高,中產階級普遍化。

其理由是:新方法,新科技,新創造,新機器,新產品,推陳出新的結果是:量多,速快,質好。這前提下,消費力必然被迫非強化不可。為了讓消費力增強,必然要提昇勞工權益和待遇,讓廣大勞動群有錢有閒,以便消費高效率下的產能。這一來就可直接降低工時,增高工資,全民生活水準因此提昇了。為了要維持固定的市場流通量與速度,政府明令35週工時+30天年休+國假+ US50K年收入,既不是夢,也不是恩賜勞工,而是經濟發展模式非得這樣做不可。

「資源流通」概念下的經濟發展,就是要走出傳統「資本囤積」的零合陷阱,而創造一個「不善待所有工作從事人員不行」的經濟體系。若不善待人工勞務,資源就不流通。一旦資源不流通,資本就未被活用,也自然沒有繼續成長的可能。

幾乎可以斷言:在「經濟類門羅主義」下,TPP即便不收攤,至少會有大幅度變質。小英政府必須嚴肅面對這殘酷事實,並構思台灣經濟如何往自給自足的路線上走。經濟政策制定者,此時要在基本概念上有個非常重大的轉變:不再沈迷「賺取外匯,囤積外匯,再投資賺外匯」的無限循環中;而是以科技開創未知的領域,朝向自給自足的目標發展。

(作者為經濟學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