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德國總理與日本首相

 

國際間,最近有兩位政治領袖的動態備受世界注目,一位是剛宣布將力拚四連霸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一位則是稍早已經展開將任期延至二○二一年努力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兩位領導人都面臨內政、外交,特別是振興經濟的重大挑戰,相關政績在數據上皆有隱憂,但是他們延長任期的雄心,卻都分別受到國民高度的支持。

梅克爾與其所屬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如果在二○一七年秋天的大選勝出,她將追平前總理柯爾的紀錄,執政長達十六年;而安倍與自由民主黨若在二○一八年下次大選延續多數局面,他將成為戰後日本在位最久的首相,先後總計有十年時間主持國政,顛覆了九○年代後日本短命內閣的特色。在民主國家出現這兩項紀錄的背後,實饒富深意。

梅克爾與安倍在領導與治理國家上有沒有共同點?梅克爾在去年九月才因宣布接受中東難民政策,引發鉅額財政負擔、移民融入勞動市場過緩,以及衝擊社會治安,遭受到民調與選票流失的沉重打擊。安倍也好不到哪裡去,去年七月,在八成民調反對、數千日本民眾上街抗議的嚴峻情況下,解除自衛隊赴海外限制的安保新法在國會通過;今年二月達成協議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過程中受到日本農民的強烈反彈,在野的民進黨杯葛,他仍堅持以往,本月在眾議院動用表決通過了TPP批准案,提送參議院審議。

為什麼這些在重大政策上排除眾議果敢下決定的人,事後在尋求要繼續幹時,多數人民還要買單?例如民調機構Emnid週日公布有五十五%選民希望梅克爾續任,而同個機構在八月的調查則是五十%反對她連任;又如,日本NHK上週最新的民調也指出安倍的支持率達到五成五。

這兩位總理的強有力領導之所以受到其國人青睞,或許都有川普贏得美國大選衝擊國際既有架構的強大外部因素使然,但是促成民意如流水、再行思考的關鍵,恐怕與他們遇事決斷、堅定價值、面對危機,所形成的領袖魅力,在國內的相對比較下形象突出,有更大的關係。

認為是對的事情,雖千萬人吾往矣,是任何組織中帶頭的人必備的要件,這種氣質絕不是蠻幹,而是採取具體作為因應問題。例如德國已經在討論將請領退休金的年齡延遲到六十九歲,以緩解財政壓力的問題;日本則是通過農業白皮書,要擴大農林水產品及食品出口,把小農打造成攻擊型農業尖兵,提升市場開放的信心。

國家主政者如果不做決定,或是對於爭議事項沒有腹案,放著讓大家來討論與公決,那麼換任何人來,都可以輕鬆勝任這種協調型的角色,沒有非某人不可的必要;一旦這種謹小慎微、不願負責、不知作主的印象刻板化,就很難受到敬重,更加無助樹立領導權威。

他山之石,可為借鏡。回頭看當前台灣的情況,歷次民調贊成年金改革的數據居高不下,這個議題也非五二○才起,早在陳水扁政府時代就已經開始,但是新政府卻堅持還要一路擾攘、拖到明年,經外界反映提醒後,主政者仍執著於過程不能省,這種治理能力如何?國人自然會有公評。至於勞工放假與工時的漫長攻防,更說明執政團隊欠缺跨部整合、提不出周延方案、平白浪費國會多數的優勢,總歸一句,仍然是不(敢)作為。

馬英九政府八年路線錯誤卻硬幹不溝通,多數人民因此請國民黨下台,同時要求蔡英文政府在這麼清楚的民意路線下有效作為,如果新政府還要以全民再來表示一下意見為理由,放棄大家選你當領導的責任,那麼一月十六日的投票有什麼意義?

完全執政,完全作為,請新政府展示該有的領導與效率。不要贏在起跑點,輸了轉捩點!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