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警事件」到「美麗島事件」

同為殖民政權,日本人比國民黨仁慈太多!

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1979年的這一天,爆發了震驚海內外的「美麗島事件」,警備總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而相隔近一甲子前1923年12月16日,日本殖民政府也對致力於「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精英進行全島大搜捕,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表示,這2個重大的政治事件雖然都大舉逮人,但也促使公民覺醒,政治運動更加蓬勃發展,唯一不同的是2個政權的氣度不同。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民報、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將於12月10日舉行國際人權日專題演講,由李筱峰主講「從『治警事件』到『美麗島事件』」,就時空背景、事件輪廓及過程中的細微重點,一一剖析,在不同的殖民體制下,縱觀台灣主體性的社會運動。

李筱峰受訪時表示,以台灣民主運動階段而言,1920年代是台灣第一階段「公民覺醒」、民主啟蒙的時代,「治警事件」引起日本當局的緊張,進行全島大整肅,出手恫嚇各地精英,但逮人關押之後,政治運動反而更加蓬勃,也促成了20年代中期「文化協會」活動發展,各種運動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治警事件是個催化劑。

再回顧1970年代的黨外運動,李筱峰說,台灣人民透過選舉爭取參政權,中國國民黨「凍抹條」也出手抓人,雖然有一批人入獄,但「美麗島事件」也激發人民的政治熱情,使得往後民主運動興起,7年後(1986)年民主進步黨成立,8年後(1987)解除戒嚴,這2個事件都是民眾的啟蒙教育。

「喜民心漸醒,痛苦何妨」政治運動蓬勃發展

但日本、中國國民黨這2個外來政權的氣度卻完全不同,李筱峰強調,日本人對異議份子很寬厚,審判過程中也有光明、開明的一面,開放旁聽(300張旁聽券10分鐘內全數賣光),全島風聲鶴唳大逮捕,共傳訊了包括蔣渭水、蔡培火、林呈祿、蔡惠如等99人,結果第一審被告全部無罪,檢察官上訴後最重者只判了4個月,法官甚至還說,「被告所言代表著台灣人民的心聲」,而美麗島事件的法官卻認為被告全部都是叛徒。

李筱峰指出,蔣經國因國際壓力,公開審判,開放媒體採訪,全世界各大媒體都來了,辯護律師慷慨激昂、擲地有聲的辯詞,讓很多記者一邊寫稿、一邊掉淚,連法警、軍事檢察官也動容落淚,但有傳統保守的媒體仍稱呼「暴力分子」,只是消息傳出後,民氣漸開,人心思變,就如「治警事件」後蔡惠如說,「喜民心漸醒,痛苦何妨」,人民已經覺醒了。

李筱峰進一步表示,「美麗島事件」影響了許多人,苦苓、林雙不、宋澤萊等作家,都在此事件後驚醒,開始了民主與人權的寫作,但政治不是數學,國民黨高壓統治的結果,不是5減3等於2,而是50減30變成200,「越抓越多」,後來雖不敢再抓人,但本性改不了,由集體抓人變成個別暗殺,如江南命案、陳文成命案、獨台案事件等,結果一樣引發反彈,又促使「100行動聯盟」修法成功。

同為殖民政權 日本人比國民黨開明、仁慈太多

蔣渭水基金會副執行長蔣理容提及,上個月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管絃合唱《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前,她在台上看見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臉上凝重的表情,帶著悲愴,會後蔡焜霖談及他的悲傷,也是許多政治犯共同的感想,「同為殖民政權,但日本人比戰後國民黨實在仁慈太多」!

蔡焜霖說,蔣渭水畢生領導反殖民、爭取民主自由運動,轟轟烈烈完成許多大事,日本人只關了蔣幾百天,而且還有公開審理及律師團辯護,但二次戰後自稱「祖國」的中國國民黨政權,敗退來台後濫殺無辜,對一心追求知識、認真讀書的年輕學生竟長期囚禁,甚至殘殺害命。

蔡焜霖還引述清唱劇中蔣渭水牢中日記的一段敘述,「八方美人」(意指八面玲瓏兩面討好)的法官,還會對被告說「你們的主張也有道理」,充分顯示日本殖民統治者畢竟還是文明人,不像國民黨特務政權的殘暴無知。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