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會推動美台關係躍升嗎?

 

川普會推動美台關係躍升嗎?
美國資深外交家白邦瑞,2015年在台灣出版《百年馬拉松》,公開承認過去四十年受了中國的騙,並呼籲美國官員承認「嚴重錯估北京的野心」。圖/取自美國之音(李逸華攝)

 

川普以大幅領先的優勢當選美國總統,被「政治正確」的觀念死死束縛的西方主流媒體和精英階層遭受一記悶棍。稍稍清醒之後,他們又開始製造川普是唯利是圖的商人、是外交政策上的孤立主義者、將使得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為之終結、中共政權是川普當選最大的受益者之類的謠言。華人媒體亦步亦趨,台灣島內一片鬼哭狼嚎,似乎台灣將被川普政府無情遺棄。

尤其是台灣的《中時》、《聯合》等傳媒,居然聲稱台灣末日將近,應當效仿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背棄美國而投向中共。然而,台灣的處境跟菲馬兩國毫無可比性:中共並無吞併菲馬兩國的企圖,菲馬兩國可以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中共卻從未放棄武力征服台灣的野心,其如意算盤是將台灣變成第二個香港。所以,台灣只能與美日結盟對抗中國的霸權,而不能像菲馬那樣見風使舵、左右搖擺。

川普當選,並非美台關係惡化的開始,反倒是美台關係提升的開端。川普有意突破籠罩美國對外政策近半個世紀的「季辛吉主義」。季辛吉是中美建交的始作俑者,也是下台後仍影響國務院的「老巫師」。季辛吉未曾造訪台灣,他曾告訴朋友:「我得先跟北京當局討論。」然而,北京並未給季辛吉應有的尊敬,季辛吉是薄熙來垮台前接見的最後一個外國客人——北京並未向季辛吉透露薄熙來即將被整肅的內幕,使之處於被羞辱狀態。

川普當選後約見了季辛吉,但只是例行公事,未必聽取其「梅特涅主義」的建議。季辛吉居然拿著羽毛當令箭,立刻跑到北京,受到習近平的親自接見——可見北京方寸已亂,以為季辛吉是川普的傳話人。

川普任上  對台軍售可能出現突破

果然,川普與蔡英文有了一次歷史性的通話。川普團隊在一份聲明中宣佈:「當選總統川普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話,後者表達了她的道賀。在討論中,他們提到台灣與美國之間既有的、密切的經濟、政治及安全關係。蔡英文祝賀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川普也祝賀蔡英文,她於今年早些時候當選台灣總統。」

對中國的攻勢軟弱無力的歐巴馬,不會有川普這種大刀闊斧的做法。《每日電訊報》稱,歐巴馬事先對此次通話毫不知情。歐巴馬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霍恩(Emily Horne)表示:「我們長期以來保持的台灣海峽政策沒有改變。」歐巴馬的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管麥艾文(Evan Medeiros)表示:「不管這是蓄意而為還是莽撞行事,這次通話都將改變中國對川普的戰略判斷。這種負面判斷可能會為中美兩國帶來長久的互信缺失,導致中美兩國戰略競爭。」歐巴馬及其政府的高級官員,似乎是習近平的小媳婦,時刻看習近平的臉色行事。

川普在選舉中聲稱,他當選後要「抽乾華盛頓政治泥潭中的水」,這通電話顯示他在外交上也將拋棄官僚系統的束縛,而做出大膽的革新。川普當選後繼續使用推特發佈一系列重要消息,直接與民眾對話,避開傳統媒體的過濾和扭曲。對於這次與蔡英文的通話,川普本人在其推特帳號上發了兩則推文,後一則不改其直言不諱的風格:「美國賣給台灣數十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我卻不應該接受一通(來自台灣總統的)祝賀電話?這很有趣吧。」

這則推文的言下之意是說,他一點也不把那些來自國務院親中派官員的建議放在心上,就是要跟台灣總統蔡英文通話,不必看中國的臉色。而且,川普用「台灣總統」而不是「中華民國總統」來稱呼蔡英文,顯然不是一時的「口誤」。

這句話更顯示,川普將台灣當作一個親密盟友看待,未來美國在對台軍售上可能有所突破。台灣理應抓住這個重大機遇,向美國提出購買更多先進武器的清單。軍售當然是一門生意,但又不僅僅是生意,用「商人圖利」這個維度來分析川普的想法太過簡單了——如果軍售僅僅是生意,腰包鼓鼓的中共當然很樂意向美國購買若干先進武器。但是,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有錢也不賣」!1989年的天安門屠殺之後,美國對中國武器禁運一直持續至今。中國不是美國的盟友,而是美國的敵人,美國怎麽會將先進武器出售給中國呢?

雖然只是一次持續十分鐘的短短通話,沒有太多實質性內容,卻意義非凡。西方主流媒體均以顯著位置報導和評論此一事件。《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稱,這是已知的美國總統或當選總統首度與台灣總統公開接觸。《美聯社》說,美國總統或當選總統直接與台灣領導人說話「極不尋常,或許前所未有」,必定會激怒中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說,川普和台灣總統的通話與美國數十年來的傳統做法背道而馳,可能引發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外交爭議。《金融時報》說,川普與蔡英文的通話,可能在他還沒有就任之前就開啟一個美中之間的主要爭議。然而,這些評論都犯了同樣一個錯誤:高估了中國方面的反彈。

中國網民舉國顛狂,外長王毅欲語還休

川普與蔡英文通話的消息傳出之後,中國的社交媒體鬧翻了天。被中共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洗腦的網民,全然不知道自己奴隸的身分和處境,卻憤怒地爲主人抱不平:習大大沒有享受到的待遇,憑什麼「台灣地區領導人」能享受到?他們也忘記了,台灣人可以投票選擇自己的領導人,而習大大根本不是他們選出來的。

因為這通「傷害中國人自尊心」的電話,中國網民對川普和蔡英文百般辱罵,這是他們僅有的言論自由。此前,一名從美國回到中國的、具有民主自由意識的留學生,僅僅因為穿了一件寫著批評習近平的話的衣服,就從此「被失蹤」了。中國人哪敢批評習大大呢?

然而,與民間恨不得對美國和台灣開戰的輿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共官方的回應卻前所未有地克制。曾經惡言謾罵加拿大女記者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指責說,「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是「台灣方面搞的一個小動作」,無法「改變一個中國格局」。他一句也不敢批評川普,只能「柿子揀軟的捏」,拿台灣的民進黨政府出氣。蔡英文上台之後,中國方面停止了與蔡英文政府的對話管道,通過減少陸客到台灣旅遊等手段來逼迫其就範,卻成效不彰。這一次的恐嚇,當然也不會有什麼結果。

過去八年來,歐巴馬政府對中國有求必應,甚至在加州的那場「不打領帶的會晤」中,全盤接受習近平對兩國關係提出的「戰略性夥伴」的定位,卻從未得到來自中國的任何回報。反之,習近平對歐巴馬無比輕視,刻意羞辱——比如,在杭州的二十國峰會上,故意讓歐巴馬從空軍一號的肚子下鑽出來。這是歐巴馬自取其辱。共產黨這個流氓集團奉行的原則向來是「欺軟怕硬」,他們對庸庸碌碌的歐巴馬可以予取予求,對氣勢洶洶的川普卻低三下四。

川普當選絕非中國的「福音」。中國更願意只說不做的希拉蕊成為美國總統。中國對希拉蕊的拳腳路數瞭如指掌,卻很害怕大開大合的川普上台,川普若在貿易上對中國持強硬態度,經濟已陷入困頓的中國必然雪上加霜。

川普的亞太政策尚未公佈,但新政府將帶來巨大的變局,以及值得期待的多種可能性。儘管川普本人缺乏處理外交事務的豐富經驗,但他的直覺有可能優於職業外交官——如同當年雷根總統靠自己的直覺做出的很多判斷,比如用「星球大戰」計劃拖垮蘇聯,證明比職業外交家的精心盤算更有效果。

美台關係提升  美國智庫持樂觀態度

最近,我在華府參加一個關於美國對華政策的研討會,參與者中有國務院現任的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處長,多名前副國務卿和前大使,以及自由之家、人權觀察等國際人權組織的負責人。這是川普當選之後層級相當高的一次對華政策研討會。

多名目前還在台上的政府高官直率地承認,歐巴馬時代的對華政策「毫無作為」,這種停滯狀態即將被新政府打破。我第一次聽到美國政府高官不是使用外交辭令,而是直截了當地說出心聲。

與會的一位資深防務專家Richard Fontaine更是爲美國的對台政策高分貝發聲。Richard Fontaine目前是華府重要智庫「新美國防務中心」總裁,此前曾在國務院和國會任職,當過共和黨資深參議院麥凱恩的外交顧問,也曾在喬治城大學外交系任教。他指出,過去美國政府太對不起台灣了。美國政府的台灣政策看中國的臉色,這是有失國格。歐巴馬給中國這個獨裁國家太多的禮遇,比如讓習近平到白宮享受最高的國宴待遇,這些禮遇是當年蘇聯做夢都想要得到、卻從未得到的。反之,台灣作為民主化最成功的亞洲國家之一,在華人世界創立了民主轉型的典範,美國應當給台灣更多的肯定、尊重和讚美,甚至將此前給予中國的禮遇轉移到台灣身上。

與會多名有影響力的智庫成員都建議,川普新政府應當推動台美關係正常化,像對待日本、南韓、印尼、印度、新加坡那樣,讓台灣成為亞洲新安全體系之一員。川普應有勇氣蔑視中國的抗議,提升與蔡英文和民進黨政府的外交關係。若美台關係有突破,台灣就能破除長期在國際舞台被迫「隱身」的可悲狀態。

最近被川普招攬爲中國問題顧問的美國資深外交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此前在台灣出版中文版的《百年馬拉松》一書,公開承認在過去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受了中國的欺騙,「我寫這本書是爲了說服美國官員和台灣領導人,公開承認我們嚴重錯估北京的野心」。白邦瑞七十年代初到台灣學習中文,與台灣歷任領導人都有來往,作為在台灣受語言訓練的歷史見證者,他痛陳自己在為幾屆美國總統服務期間,在對華政策上做出的錯誤判斷,「美國官員坦白承認錯誤是破天荒的大事」。白邦瑞在書中提出若干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的建議。可惜,如此重要的著作,在台灣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台灣讀者喜歡讀那些吹捧習近平和中國崛起的垃圾文字,比如朱雲漢的著作。

如果白邦瑞日後在川普身邊發揮影響力,川普逐漸認清中國對美國的嚴重威脅,那麽美國的對華外交必將呈現「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新局面。在此變局中,台灣將充滿機遇。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余杰

余杰
中國流亡海外異議作家(小說家、評論家、散文家),積極參與中國人權活動並公開表達自己觀點。代表作品:《火與冰》《鐵屋中的吶喊》《劉曉波傳》…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