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差一哩路──台灣的國家認同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的官網首頁左上方,有兩個「國名」,一幅「國旗」和一個落落長的機構名稱。圖/取自網路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的官網首頁左上方,有兩個「國名」,一幅「國旗」和一個落落長的機構名稱。圖/取自網路

 

上篇《民報》專欄〈以牙還牙──對中國要實力反抗〉,刊登後,引起了一些反應。蕭新煌教授說,他同意我的主要論點,但不同意我台灣核武化的說法。

回想20多年前,接受澳洲電視台(ABC)訪問時,我反對台灣核武化。20年後我改變想法,認為,如果美國新總統川普支持日本和南韓核武化,台灣也應該核武化。我的理由是,20年前台灣的傳統軍力可以遏阻中國武力輕易犯台;今天中國窮兵黷武,軍力大增,台灣只有發展核武,才能遏阻中國輕易武力犯台。

公投決定台灣前途,還沒準備

這不是該文的主要論點,只是文章最後順便加上去的看法。我的文章重點是,中國用錢買去台灣的迷你邦交國,台灣就該透過公民投票民主程序,正名、制憲、以台灣之名申請進入聯合國。

我的重中之重是公民投票,一次又一次民主公投建構台灣的國家主權獨立。只有如此,台灣人才能有力反駁歐巴馬的「台灣人民同意,只要能持續享有某程度上的自治,就不會逕行宣佈獨立」的謬論,讓全世界看到、支持台灣人獨立建國的願望和決心,看清、反對中國「一中原則」、武力犯台的無理取鬧、荒誕不經。

這些日子,我看到讀者的反應,想到我文章引起的問題。最令我憂心的是,面對這些嚴峻的台灣國家前途公投議題,台灣人民心智、心態準備好了嗎?

我的答案是沒有,還差很遠。今天的台灣人民,經過馬英九8年的「一中」政治的運作,雖沒致命卻也嚴重阻礙了之前李登輝「兩國論」和陳水扁「一邊一國」的台灣國家認同發展趨勢。20年來,台灣民主化大有所成,但台灣國家認同,以民意調查來看,雖穩定成長,但非常緩慢,到馬英九下台、蔡英文上台之時,仍困在30%左右。這裡我講的是台灣國家、不是台灣人的族群認同。

日前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通過提案,建議政府部門對外互動時,應盡量採用「台灣」名稱。台灣智庫2016年12月27日民調顯示,對於台灣駐外機構名稱,有66.7%的民眾支持將駐外機構如「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名稱,改為「台灣代表處」;對於以何名稱參與國際活動,有51%民眾支持「台灣」、34.6%支持「中華民國」,僅9%支持「中華台北」。

至於蔡英文總統出訪應使用何種名稱,台灣智庫7月民調顯示,有44.7%民眾認為應自稱中華民國總統,僅39.8%認為應自稱台灣總統;但在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和蔡總統通話稱她「台灣總統」後,認為蔡出訪應自稱台灣總統的增為49.4%,認為應自稱中華民國總統者則下降到41.2%。

台灣公投正名制憲,仍可期待

12月2日的「英川通電」雖然產生了相當大的台灣國家認同效應,認同上升不少,但既使是這些新的民調數字,距離公投正名制憲所需要的絕對多數民意支持,還是差很大,不可能讓這些攸關台灣命運前途的重大公投成功推動。

20年來,經過民主先生李登輝和台灣之子陳水扁的努力,因為「一中」總統馬英九8年「終極統一」復辟主義的阻擾,台灣國家認同指數上升有限;即使是「英川通電」後的台灣,也只有勉強過半的國民認同「台灣國」,仍約有4成認同「中華民國」。要成功推動正名制憲公投,這個比率要升到7比3、甚至8比2成的絕對多數,才能有效舉行、真實達陣,並讓世人認同、支持。

這不是天文數字,但最後一哩路,還真長,難走。認同台灣的人們,尤其是政治菁英,非努力打拚不可。

我不樂觀,因為最大反對黨、國民黨,在「一中」急統派領導下還困獸猶鬥,他們的政經社會利害關係,盤根錯節,錯綜複雜,豈止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專制中國的推波助瀾下,他們要興風作浪,易如反掌,不可輕視。

反看蔡英文總統領導民進黨政權,在維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現狀下進退維谷,修正鳥籠公投法就搞得滿頭大汗,半年都搞不定。還有一大堆的「老藍男」,如外交部長李大維日前還說台灣要參與國際組織,「除非獲得北京方面的允許,否則有相當困難」,要他們打拚、提升台灣國家認同,支持公投正名制憲,還真緣木求魚。

當然,不能輕視小英總統,她鴨子划水的穩重作法,要突破玻璃天花板,再來幾個「英川通電」並非不可能。如能,正名制憲公投需要的7-3、甚至8-2絕對多數民意基礎的建構,還是可以期待。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邱垂亮

邱垂亮
前國策顧問、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