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必知的兩件事

 

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已經在週日閉幕,這項諮詢性質的討論結束後,即日起已經進入修法進度,正由考試院(公務員部分)與行政院(軍人、教師與勞工部分)分別提出政府版的具體條文草案,送到立法院去審議,由朝野政黨真正在議事殿堂展開年金改革的實現工程。從去年五二○至今,此一牽涉明確利害關係人的退休制度改造過程,其實是個很好的執政教材,它至少告訴了我們兩件事,一個是行事遇到阻力時,必須分辨什麼是虛、什麼才是實的重要;第二是務必搞清楚: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年金改革這個個案的經驗,可以適用在任何政策的推行上,因此可以視為是改革的通案。尤其,年金改革在四年前功虧一簣的前車之鑑,歷歷在目;今年新政府接手重整、再度叩關,也已擺明勢在必行的決心,那麼就一定要透澈明瞭前朝究竟錯在哪裡?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因為,過去的挫敗,絕對是構成國民黨全面下台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根據統計,馬政府在二○一三年要推動年金改革時,當時潛藏負債為十四兆九○五二億元,現在已經增加為十七兆五九二三億元,換言之是以每年六七一八億元的可怕速度在成長。這說明國民黨原本充分掌握了改革的先機,但是現在不僅自己淪為被改革的對象,事實顯示,由於時機的貽誤,導致今天的改革幅度不得不因此加劇,否則難以彌補日益擴大的財務缺口,連帶也拖累軍公教人員等該黨的傳統支持者因此衝擊更深,已證明是個多輸之局。

有關這次年金改革過程告訴我們的第一件事,隨著年金討論的接近尾聲,最近媒體出現若干的民調,題型設計得非常詭異,例如詢問受訪民眾是否「滿意」政府的年金改革工作?因此得出四成多「不滿意」、超過三成多「滿意」的結果,但是不滿意的原因是什麼,卻未公佈進一步的追問。所謂的不滿意,極可能包括認為改革速度太慢,並非反對改革,但是類似的數字遊戲卻被選擇性的使用。

這個小現象說明,改革之所以比革命更不容易,在於改革必須面對異議,這時如何處理異議,就成了學問,也考驗著能力。異議的虛實,不僅在多寡的區分,也在對象的釐清,更在內涵的判定,改革者如果很快就察知異議的原因,就懂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我心如秤,不會因枝節而侵擾意志。改革是追求「五十加一」的藝術,不可能有一百分的面面俱到,具備得罪人的勇氣,是政治家的要件。

第二件事是,年金之所以出現問題,其實是標,台灣的經濟長期趨緩才是本,例如十八%優惠存款之所以在今天造成相對剝奪感,主因是多年來的銀行利率持續在二%以下的水準比較而來,如果經濟局面能夠起來,包括薪資所得增加,投資報酬率增加,政府稅收增加,退休基金的挹注必定水漲船高,自然是年金永續的正面能量。

具有遠見的政治家明知經濟政策要出現效果需要時間,仍會集中力量,採取作為,去排除各種障礙,以促進投資,活絡景氣。最簡單的檢驗就是稅制問題,觀察一個政府的稅制設計與配套,是想辦法把資金、人才吸引回國?或是忌憚酸民,不敢作為,寧願把錢與人趕出去?就知道這個政府是不是真的在拚經濟,或只是在拚權力,就這點而言,新政府可以詳加自我檢視。

這兩件事,在西方世界已經在探討「網路獨裁」的當今年代,其實並不容易,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是輕鬆很多、不費力氣的選擇,因此政治家難尋,也格外珍貴。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