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大戰工具人

 

日本推動讓員工在每月最後一個週五提早下班,南韓也考慮跟進。但是台灣光是一例一休,就已讓許多企業主大肆抗議。

而在另一方面,因為自動化取代了許多勞工的工作,因此,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提出許多社會學者曾提及的觀念,建議要向工廠徵收機械人稅。這兩則新聞其實談到的是同樣問題:生產力與效率;只是我們可以看見,當亞洲還在汲汲於勞工工時的增減與避免過勞的權利時,在西方,意見領袖們已經體認到,自動化是不可避免、替代人工勞力的趨勢。機械人可以一年到頭二十四小時運作,無須休息也不需任何福利,是替代勞工的最佳選擇。而隨著自動化的普及,相關設備的價格勢必下降,因此,未來許多中小企業也可採用自動化,到時候生產線勞工的工時問題,自然而然會消失,因為大家的爭議會變成是否有工作可做。

許多科學家與社會學家對此提出悲觀預測,認為中低階勞動工作的消失,將加速資本家的財富累積,加劇貧富差距,造成社會動盪。但是也有較為樂觀者如經濟學人雜誌,認為機械人稅並非治本之道,堅持未來的社會將是必須不斷持續學習新技能、可能不斷更換工作的社會。事實上,這樣的工作型態,已是現在社會的一部分:日本社會眾多的派遣工,其實就是它的雛形之一,即使現在的派遣工作多為低階服務。

在這樣的工作形態下,政府勢必得要求企業朝縮短工時之方向努力,因為只有如此,勞工才有時間在工作與家庭之餘,還能繼續學習新技能並享受生活。而越是在自動化與機械化的社會中,人們越會渴望與人的接觸,也因此服務業的需求會增加,其薪資也會提高;即使工廠生產線不再需要大批勞工,但是因為生育率的降低,因此,相對因自動化可能造成的失業潮,可能性也大為降低。大企業面對這樣的變革較能彈性應對,但是政府必須協助並監督台灣經濟主幹的中小企業做相關調整,因為中小企業中的勞工,通常比大企業勞工更為弱勢,卻也更需要學習新技能,以免被社會淘汰。政府應該放遠眼光,而不是被既得利益者綁在過去的生產模式中。

(作者為譯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