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辦學好壞與教育能力

一間學校的辦學好壞,跟他的教育能力沒有太多關聯。台灣家長對於辦學的判斷基準往往是考上幾個第一志願,至於那一大半考不上的,到底程度如何並不在意。

所以造就了一種現象,私立學校號稱辦學優異,天天考試跟逼你寫作業,狂練題目把學校當補習班開,每年考上幾個醫科大書特書,家長看到就以為自家小孩也可以,紛紛高潮起來。

其實,這種很會考試的學生,到大學之後普遍教授評價不好,因為都變成考試機器、書呆子,想要改造也為時以晚,這批人大學念不好,三年後繼續報考研究所補習班往下念,根本頭殼壞去。

那你說私校辦學這樣不好嗎?不,一點都不好,真的去算KPI搞不好還是負的。那是因為家長相信這種教法有效,通常家裡背景比較好,父母是聯考勝利組的越相信,所以成績前段的學生進私校比例高。然後附近的公立學校則因為如此,流失前段學生,導致教學「成果」不好。

話又說回來,公立學校的老師比較會教嗎?也不會,因為在目前的教育制度跟課本下,成績會好的學生大部分代表習慣好、毅力好或是奴性強。少部分才是真的天資聰穎,舉一反三的強者,而這種強者基本上也不需要你教,擺在那邊自己就會上台大去美國。

結論就是,我們社會普遍倒果為因,把第一志願、醫科錄取當成學校的辦學能力,作為教師的教學能力。

但若你問我,把一個後段生拉到中段,中段拉到前段,前段教到頂尖,哪一個比較困難?中間左右的學生要讓他們進步最難,因為普遍會遇到天賦的上限,以及家境的支援限界。

後段生要拉到中間,基本上需要的是輔導能力,教學反而沒啥關係。前段要拉到頂尖?別幻想了,這跟教師無關,那種萬中取一的頂尖人才,教不出來的。

結果一堆背書的以為貝多芬就可以上台大
兒子很會背書卻考不上一定是沒走後門
只在乎考上幾個第一志願的國家絕對不會強

< 資料來源:王立第二戰研所教育前哨觀察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