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前的喧囂 ─ 淺談日本禁教始末

     二月上映的電影《沉默》,是美國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改編自日本名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因為在台灣拍攝,台灣媒體紛紛報導,吸引不少觀眾走入電影院。

      葡萄牙耶穌會的兩位年輕神父洛特理哥與卡爾倍,在日本禁天主教最嚴厲的時期,偷偷進入日本,除了找尋昔日恩師費雷拉神父的下落之外,也不希望天主教在日本完全斷了根。兩位神父在長崎北方的小村落上岸,教徒辛苦掩護,在山上躲了一個多月,教徒每天兩人一批,輪流上山到神父處告解禱告。

      然而官吏獲報,得知村落中有天主教徒,村民堅不吐實,官吏命令村落派出三人當人質,到長崎受審。其中一人棄教,未棄教的兩人被綁在淺灘的十字架木樁上,任由海浪浸身沖刷,兩三天後身心俱疲而死。

      兩位神父為避免連累村民,決定分別逃亡。最終還是遭到密告,被官吏抓到,卡爾倍跟著教徒溺水殉教;主角洛特理哥則在和長崎的長官井上筑後守言語交鋒、和棄教的恩師費雷拉神父談過話之後,為了拯救一起被關的教徒的生命,踩了聖像而棄教。


(《沉默》海報)

      電影中除了提出深刻的問題:「人遭受苦難時,神為何依然沉默?」之外,對於日本政府迫害教徒的殘酷手法及對天主教的尖銳質問,也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天主教徒曾高達數十萬人,羅馬教廷極重視日本的宣教工作,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諸侯〉,也十分歡迎傳教士到領地傳教。從1549到1641,不過九十二年的時間,為何天主教在日本完全銷聲匿跡、一片沉寂?

      讓我們先了解沉默前的喧囂,就會更懂得聲嘶力竭後的沉默。

織田信長給予庇護

      1543年,葡萄牙人抵達九州種子島,是日本與西方接觸的開始。1549年,西班牙籍耶穌會修士沙勿略〈Xavier〉抵達九州鹿兒島,將天主教信仰傳入日本。

      當時羅馬天主教因歐洲新教興起,亟欲向外拓展勢力,積極派遣傳教士東來。此時的日本為戰國時代,割地自據的大名〈諸侯〉們,需要西方的鐵砲火藥及貿易收益來壯大己力,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九州、京都、江戶〈今之東京〉,信奉天主教者眾。

      戰國大名中勢力最龐大的織田信長,尤其喜愛西方文化與科技,賜土地給傳教士蓋教堂。雖然傳教士時不時也會和日本人起衝突,但在領導者的庇護下,天主教蓬勃發展,許多大名也受洗成為信徒。

豐臣秀吉開始翻臉

      到了豐臣秀吉時代,原本繼承織田信長對傳教士的寬大政策,但隨著天下逐漸統一,他不必再像往日那麼拉攏傳教士。再則大名與武士信奉天主教,讓豐臣秀吉漸漸擔心天主教徒會如日本的一向宗〈淨土真宗〉信徒般,形成另一股不受政府控制的武裝勢力。加上天主教與日本的神道、佛教教義衝突,常傳出拆毀神社、寺廟之事。凡此種種,在爆發葡萄牙商人將日本人當作奴隸賣至海外後,讓秀吉於1587年下令驅除傳教士。

      然而,秀吉顧慮到與南蠻〈西葡兩國〉貿易的龐大利益,且剛平定不久的九州,有許多天主教大名,若鎮壓不當,可能導致強烈反彈。因此並未真正落實驅逐令,傳教士此時尚能自由傳教。

      1596年,發生「聖菲利浦號事件」。聖菲利浦號是西班牙商船,船上有方濟各會與道明會的傳教士。船隻遭遇颱風嚴重破損,漂流到日本四國地區求救。

      豐臣秀吉派增田長盛前往處理,增田沒收了船上貨物,並告訴船員,所有人都會被拘禁甚至處刑。船員聞言大為錯愕,因為原本他們被告知,秀吉已答應西班牙總督幫助這些船員。

      航海長氣憤地向增田展示世界地圖,我們西班牙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你們日本是什麼鼻屎大的國家。增田則向秀吉報告,西班牙人都是海賊,用武力佔據秘魯、墨西哥、菲律賓,也會用相同方法佔據日本,他們是為了測量來的,住在京都的好幾個葡萄牙人都這麼說。

      豐臣秀吉大怒,再次發布傳教士驅逐令,這次是來真的。此事件也讓日本政府對西班牙非常反感,最早被日本斷航的,就是擁有無敵艦隊的西班牙。

      他逮捕京都大阪一地的方濟各會成員七人、耶穌會成員三人、信徒十六人,流放到九州的長崎。隔年〈1597〉在長崎處死,是為日本首批殉教者,天主教會稱為「日本二十六聖人」。


(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圖/維基百科)

      此時到了秀吉政權末期,日本與西葡兩國的外交、貿易、傳教問題本已錯綜複雜,連天主教到日本傳教的各教派間也對立衝突。最早到日本傳教的耶穌會〈沙勿略〉,著重興學與教育,尊重日本文化,採取適應主義,通常與當權者先打好關係,積極傳教的對象是具有社會影響力人士。後到的方濟各會與道明會傳教士,則直接走入人群、向窮人傳教,毫不考慮日本國情,無視日本禁教令。耶穌會與此二修會,關係不斷惡化,傳教士的立場也愈來愈不利。

德川家康態度丕變:從「沒有禁止的理由」到「沒有保護的理由」

      德川家康掌權後,一開始對傳教也不怎麼在意,不但發給西班牙傳教士建設許可及佈道許可,甚至還接見耶穌會會員。

      1600年,荷蘭商船抵達日本,船上有英國人威廉‧亞當斯。耶穌會教士指稱他們是海盜,要德川家康處決這些人。家康拒絕,反而接見亞當斯,獲得許多歐洲局勢新情報。家康從亞當斯處得知,英西荷葡四國目前皆捲入歐洲戰事〈英西戰爭及荷蘭獨立戰爭〉,新興國家荷蘭與英格蘭逐漸崛起,對西葡強權造成威脅。德川家康決定讓兩陣營相互競爭,日本可從中獲得貿易實利。

      日本稱西葡為南蠻人,英荷為紅毛人。英荷抵日,足足比西葡晚了五十年,因此拼命急起直追,要與西葡分食與日本貿易這塊大餅。

      信奉新教〈基督教〉的荷蘭告訴德川家康,我們可以將傳教與貿易脫勾,只貿易、不傳教。日本政府為了貿易收益,對於傳教引起的糾紛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荷蘭的聲明,讓家康的立場從「沒有禁止傳教的理由」,變成「沒有保護傳教的理由」。

      1612年,發生「岡本大八事件」,施賄受賄者皆天主教大名。德川家康態度丕變,明令全國禁教,天主教大名遭撤職、領地俸祿被沒收。

江戶幕府全力掃蕩

      家康死後,幕府禁教手段更加嚴厲。


(元和大殉教,圖/神戶市立博物館)

      1622年,在長崎處死五十五名傳教士、信徒、及藏匿他們的人,史稱「元和大殉教」。1629年,發布「踏絵」令,命令天主教徒每年都要踐踏聖像〈耶穌像、聖母像、或是十字架〉,以示棄教。

      1624年,禁止西班牙的船靠岸。

      1637年,爆發震驚全國的「島原事件」,這是江戶幕府時期最大規模的暴動事件,也影響了幕府的鎖國禁教政策。

      豐臣秀吉時代,九州的島原及天草兩地的藩主原為天主教徒,信教的民眾很多。到了德川幕府時期,原藩主易封,改由松倉家及寺澤家擔任領主。當時的藩主們,少了與西方往來的貿易收益〈貿易權集中在幕府手中〉,於是將經濟重擔轉嫁到人民身上。島原藩主尤為殘暴,為了建城、對外用兵,對農民橫征暴斂,又不時迫害基督徒,加上天災歉收發生飢饉,島原、天草兩地人民終於受不了,起兵反抗,殺死藩吏,佔領島原南部的原城。幕府派出十二萬大軍攻打,歷時五個月,原城內彈盡援絕,終於遭幕府軍攻破。三萬七千人的民軍除了極少數投降逃亡者外,遭到全部殲滅。

      幕府對此內亂震怒不已,懷疑民軍背後有天主教力量支持。幕府曾截獲兩封葡人書信,稱島原的天主教徒曾試圖接觸在日本的葡萄牙人。幕府恐怕這種以宗教信仰為基礎、排他性極強的勢力,若再結合外國武力,對政權是莫大威脅。再則若公布叛亂原因實為官逼民反,恐怕也會影響幕府威信,因此將此事件單純定調為「天主教徒的叛亂」。

      幕府藉此事件,大力掃蕩天主教徒,倖存教徒轉為隱形噤聲的地下教徒,即《沉默》所描繪的村民。

日葡斷交,台灣竟是關鍵因素之一

      幕府對於葡萄牙等天主教國家愈來愈不滿,有意斷交以絕後患。荷蘭見機不可失,開始帶風向。

      荷蘭自1613年起,由商館館長率隊,每年一次從長崎前往江戶送禮,並向幕府報告國際最新局勢。在1637年「島原事件」中,荷蘭還幫幕府砲轟原城,立下戰功。荷蘭眼見幕府因「島原事件」對葡萄牙大起疑忌,自是見縫插針,稱這些天主教國家都是假藉傳教意圖侵略日本,要將葡萄牙擠下獨佔日本貿易利益的寶座。

      然而,日本極度仰賴葡萄牙自澳門運來的中國生絲,不敢貿然斷絕與葡萄牙的經貿往來。1639年,荷蘭商館館長前往江戶晉見將軍時告訴幕府,荷蘭可以確保中國生絲經由荷蘭殖民地台灣運到日本,這正是壓斷日葡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於是日本毅然與葡萄牙斷交,禁止葡萄牙船靠岸,將在日葡人通通趕到長崎港外的出島。隔年葡萄牙從澳門派出使節,請求恢復貿易,全員被幕府抓起來處死。

      也就是在1639年,《沉默》的葡萄牙籍年輕神父洛特理哥,踏上了日本土地。


(《沉默》照,葡萄牙籍年輕神父洛特理哥,圖/狂熱球電影資訊網)

 

 

作者:徐珮儀

綠逗志工、《發哥開講》精選輯主編、綠逗《咖啡館的故事》廣播節目主持人。

服膺「幸福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追求一個超越個人利益的共同理念。」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一點也不孤單;因為超越個人利益,所以走得理直氣壯;因為是共同理念,所以走得久久長長。

< 資料來源:綠色逗陣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