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被打到在地上爬

 

圖/取材自 pixabay(CC0 Public Domain),民報後製處理
圖/取材自 pixabay(CC0 Public Domain),民報後製處理

 

本月18日,幾家電視台曾開簡短報導一則新聞,內容是一位家長到國小門外接小孩放學突遭另一精神失常家長無故毆打,但他認為自衛還擊,會給小孩留下父親和人打架負面印象,所以他選擇被打到滿臉是傷也不還手。

一般國人習於傳統思維,想必都對這位家長表示激賞,認為他不願在小孩面前做出使用暴力,以暴制暴「不良示範」,而寧可吞忍挨揍,確是上好身教。

但若從另一角度思考,小孩若身受這一身教影響,在心田埋下吞忍畏縮種子,長大後又會不會成為不敢挺身反抗不公不義,不敢對暴力還以顏色的懦夫?

一樁類似案件,是約莫一年前有一國二男生遭到狂毆,卻因信守老師所教「還手,你就跟著錯了」,而選擇不出手反擊自衛,結果被打到頭破血流,到醫院被逢上20多針。這位國二生大概也受到廣大國人讚揚,「好孩子不打架」,打不還手才是好學生。

美麗辭藻包裝的 其實是畏縮與姑息

國人對社會諸多不甚光彩習性,一向很有一套合理化藉口。在暴力威脅下退縮,自也有不少動聽記辭,如「不和他一般見識」,如「好漢不吃眼前虧」,如「小不忍則亂大謀」,乃至更學院派的「以溝通對話代替對立對抗」,聽來都是理性之至難以反駁。

而晚近以來,國內的制式思惟,或更可稱之為時尚乃至政治正確,即是反暴力、譴責暴力、揚棄暴力,真彷彿凡暴力必是邪惡,暴力已可不分青紅皂白和邪惡畫上等號。

上述那位甘願挨揍家長,以及教導學生「還手,你就跟著錯了」的教師,應都是受到這種傳統思維和時髦價值觀影響。

不僅如此,這兩人的表現,應也具有相當程度代表性或所謂指標性。非暴力和反暴力,正是今天台灣社會廣大正派人士的共識。論者或認為這也正是今天穩定台灣的基石,然而這一觀點恐也未必盡然。要知今天無論是台灣或廣大世界,都距離獅子和羔羊相偎而臥理想狀態尚遠,各種性質各種形式的暴力,仍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一部份。面對無理暴力而拒不積極反擊,只有讓暴力更形猖獗,所謂姑息養奸是也。

以台灣而言,若是挨揍不能還手成為社會共識,唯有如此才是文明理性,則今後因細故甚至無故兇毆看不順眼對象,恐勢將成為家常便飯。學童受到霸凌而被教導不能還手,校園霸凌也必更加普遍乃至常態化。你想遠離暴力,但暴力未必即想遠離你。

要談嚇阻暴力根絕暴力,唯一有效方法,即是要對方為暴力行為付出沉重代價。若是不此之圖,當事受害者不敢以牙還牙回敬,執法者也未能認真究辦,則只有坐視暴力氣焰愈形囂張,暴力行為愈形大膽。這一結論,似可從近年來政治性質暴力事件之「演進」獲得佐證。

立委、部長遭暴力追打 若不追究只會讓台灣西西里化

國人應猶記得,國內似白又似黑暴力傾向組織,其早期惡行,僅止於對特定知名人士偷襲施暴,其後乃逐漸「昇級」,從公然威脅法輪功以及混入群眾活動滋事,演化到機場堵人和自由廣場扁人,然後是闖書刊發表會和公聽會尋釁。日昨立法院外混亂場面,可能也有此輩混雜其間。

暴力組織敢於如此囂張,除去警方執法有欠嚴格,各案例所牽涉受害人,幾皆不願或不敢出手反制,以行動衛護自身權益尊嚴,應更是一大因素。國人面對暴力組織,受騷擾受威脅乃至被毆打,而居然忍氣吞聲,背後的原因,應是自小即受「好孩子不打架」,「還手你就跟著錯了」之類理念薰陶,近年來又受到朝野一致謳歌的非暴力反暴力「政治正確」約制,真無異精神受到閹割,忘記暴力也有正當的暴力,正義的暴力。長此以往,只怕台灣不僅將特區化,也會同時西西里化。

在上述各案例中,似乎只有曾任駐日代表的許世楷先生,曾在遭到無影腳奇襲後,有類似反擊動作。這或是因為他年歲最高,去日治時代仍不甚遠,仍知道男人遭到暴力攻擊而不還手,不是很光彩的事。

相形之下,日昨在立法院外遭受暴力攻擊的官員民代,年齡都遠較許先生為輕,然而也只見其狼狽倉皇走避,未有一人想到要護衛自身尊嚴挺身反擊暴力。這或是因為他們平日沉溺於非暴力反暴力所謂普世價值,一旦遇上赤裸裸猙獰暴力,即不免張皇失措,甚至也有「想不到有這種事」之感。

今天的台灣,不是世外桃源的紐西蘭。台灣是外有意圖併吞敵意國家,不知何時即圖窮匕見,內有兼具赤黑二色準暴力組織,企圖一步步製造寒蟬效應。所以今天無論官方政界或社會知名人士,若只知一味強調非暴力反暴力,閹割國人反抗暴力意志,恐絕非明智之舉。

在此茲以一則輾轉聽來,多年前曾在美國發生真實事件,作為本文結尾,希望能多少產生激勵國人意志作用。

「看到老婆受侮辱,為什麼不下車和他們幹一場?」

故事內容是一位所謂留美學人,駕車到保養廠做例行檢測。廠內技工看到他一個黃面孔東方人,車上居然載有年輕貌美白種太太,乃對夫人說出一句又一句輕薄話語。學人不甘夫人受辱,也顧不得要求檢查,即匆匆開車離去。

不意事後夫人即不諒解,拉下臉孔問,「你看到老婆受侮辱,為什麼不下車和他們幹一場?」學人辯稱自己是文弱書生,如何能打得過幾名彪形壯漢,何不如不和他們計較,早早離去?

夫人的答覆是,「你是一個懦夫,我寧可看到你被打到在地上爬,也不願見到你像狗一樣夾著尾巴逃走」。她也從此再也看不起他,兩人不久也即以離婚聞。

「寧可看到你被打到在地上爬」,和國人的「還手你就跟著錯了」,乃至「不和他一般見識」,「不要把事態擴大」,是何等強烈的對照。

世間沒有不須付出代價,可以不勞而享有的安全和尊嚴。國人若能擁有那位夫人期盼的勇氣和骨氣,則恐怕不惟似白又似黑準暴力組織不足懼,來日創立一名實兼具新而獨立國家,應也不會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