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暴力的正當性

 

良民使用正當暴力,捍衛自身權益,安全與尊嚴,也必然涉及相關法律責任。圖/CC0
良民使用正當暴力,捍衛自身權益,安全與尊嚴,也必然涉及相關法律責任。圖/CC0

日前我在民報網站發表一文,指出時下國人過於推崇「非暴力」,反有縱容助長暴力行為惡果,結尾並提到曾有一位留學生,因目睹美籍太太被輕薄嘲弄,但不敢下車教訓保養廠技工,而招致太太輕視不諒解,訓斥他「我寧可看你被打到在地上爬,也不願見到你像狗一樣夾著尾巴逃走」。

國人或會感覺夫人心腸太硬,寧可看到丈夫挨揍,也要保持面子。然而要知在西方國家,或至少在英美兩國,人若受到羞辱欺凌無禮對待,即該挺身反制反擊,幾已是人格教育之一環,而儼然成為重要核心價值。美國男性家長若是發現兒子在學校挨揍而沒敢還手,即可能再揍他一頓,以懲罰其懦弱畏縮。上述美籍太太的憤慨,也正是這一價值觀的反映。

周部長的隱忍 不正是大多數國人的縮影?

日前立法院外發生暴力事件,電視鏡頭播出銓敘部長周弘憲正要進入立院,即見有一人衝前狠撞他一記。周部長踉蹌閃躲,該人即又追上去又是一撞,前後衝撞動作,很能令人想起昔年在台北西門町一帶,所謂太保對馴良學生示威尋釁架式。然而也只見周部長倉皇走避,未見任何自衛反擊動作,若看在上述美國夫人眼裡,只怕也難激起太多尊敬感覺。

然而國人是否即可因而瞧不起周弘憲其人?他是否也正如多數國人是受到長久以來「好孩子不打架」制式教育灌輸,以及近年來很時髦非暴力反暴力「政治正確」的雙重影響,而不存有以不反擊暴力為可恥的認知?周弘憲的表現,是否也正是絕大多數國人的縮影?誰又能向他丟一塊石頭?

多年前我就讀高中時,是家住郊區所謂通勤學生。某日搭火車上學途中,忽見車廂內一名流裡流氣惡少,不斷出手以「黑虎掏心」重手法,痛毆一位高中男生,而被毆者只有垂首啜泣,不敢有還手動作。其後幸好有兩位軍官出聲喝止,打人惡少才悻悻然而去。當時我也感覺該高中生不敢還手很沒種。

但當時高中生若是還手而致事件鬧大,他所就讀學校的反應,幾必然是不問誰是誰非,學生在外打架就是不對,所作處分也很可能即是「著記大過乙次,以示警戒」。換而言之,遭到暴力攻擊也不能反抗。這就是國人所受的教育。

台灣此刻所要的 是甘地或曼德拉?還是斯陶芬堡上校或戴高樂?

時下所謂社會名流意見領袖,頌揚的人物是非暴力的甘地和曼德拉,能夠以非暴力方式,爭取到國家獨立或建立多數統治。而具有理想傾向年輕人,景仰的楷模也多是史懷哲和德瑞莎修女。

上述這四位歷史人物,人格都確有可敬之處。但今天國人所處現實社會,並不是充滿盡如陳建仁副座所憧憬的愛與和平。如果你面對似白又似黑準暴力組織的威脅挑釁,而你腦筋裡想到的典範,盡是甘地或曼德拉,你又怎能有足夠的意志力,反制反擊迎面襲來的猙獰暴力?

如果社會主流輿論,只顧一味頌揚以非暴力聞名歷史人物,副作用即很可能是瓦解國人以正當暴力反擊邪惡暴力意志,亦即無異於解除國人精神武裝。

在當前處境下,社會名流意見領袖,是否更該大力頌揚敢於正面反抗反擊邪惡暴力,或無懼於反動暴力威脅英雄人物,如國家面臨重大危機,能以大無畏精神鼓舞號召國人的邱吉爾,如智勇雙全行刺希特勒的斯陶芬堡上校,如不顧極右派暗殺威脅,毅然同意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戴高樂?

今天在台灣,無論政治性或非政治性暴力組織,其所以敢於日形囂張目無法紀,最大原因就是此輩一直未曾為自身暴行,付出真正沉重代價。

今天的社會暴力,無論是黑道砸店,或是政治色彩的干擾毆打,受害苦主的相對措施,幾必然是事後報警處理,絕少敢於當場還以顏色回敬。而報警的結果,應也是依照標準作業的傳詢,做筆錄而後移送。最後的結局,也幾必然是輕判徒刑或拘役,此外尚有緩刑和易科罰金等優惠。凡此對暴力份子而言,幾全是不痛不癢,老子有什麼好怕?

正面回擊能嚇阻暴力 但也需要法律與檢調法院配合 

就此而言,受害良民的正當暴力即時反擊,或許是時下嚇阻暴力的最有效方式。如果各家受害店東也能挺身捍衛自家權益,揮棒衝出打傷打趴幾名黑衣人,今後無法無天聚眾砸店歪風,應可大大收斂。如果書刊發表會遭到鬧場滋擾,在場人士也能強勢驅逐該等來路不明份子,「你敢動手,我就把你打個鼻青臉腫」,則似白又似黑準暴力人物應也可得到教訓,莫再以為別人可欺。

當然,要談良民使用正當暴力,捍衛自身權益,安全與尊嚴,也必然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而今天的台灣法院判決,正充滿已故作家柏楊所謂「說不準學」。任何案件,一旦遇上思維有異常人法官,任何匪夷所思判決都能出現。這也正是良民使用正當暴力,所必須面對的困境和風險。

以前述那位周部長遇襲事件為例,他若是遭到猛撞而立時反應,回敬對方一記飛腳或鐵頭功而案件鬧到法庭,遇上法匠式法官,也可能不問孰是孰非,判出一個互毆結案。不僅如此,尋釁滋事一方若又詐稱受傷,周部長也有可能被檢察官依傷害罪起訴,最後被判為防衛過當處刑或罰款。檢調和司法若是如此黑白不分,不知保障人民正當合理反擊暴力,恐是只有助長暴力氣焰。

時下各界正在熱烈討論所謂「公民不服從」。然而社會名流意見領袖,以及司改會坐而論道諸夫子,是否也該考量確認國人以行動反制各種形式暴力的正當性,而能讓萬千良民多少享有免於暴力威脅,免於人身安全和尊嚴遭受摧殘的基本人權?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