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以口述歷史做為認知治療之醫療計畫成效

 

前總統陳水扁主治醫師陳順勝建議、經民間醫療小組討論,台北市長柯文哲決定以口述歷史整理陳前總統北市長期間之歷史,也做為認知治療之一部分納入醫療計畫。圖/郭文宏(資料照)
前總統陳水扁主治醫師陳順勝建議、經民間醫療小組討論,台北市長柯文哲決定以口述歷史整理陳前總統北市長期間之歷史,也做為認知治療之一部分納入醫療計畫。圖/郭文宏(資料照)

 

2015年3月5日柯文哲市長親自參加民間醫療小組會議,聽取陳前總統病情現況報告後,詢問如何維護與留下記憶,及台北市如何協助...等等。

當時我提醒柯市長,陳前總統也是第十任台北市長,任期1994年12月25日至1998年12月25日,北市應整理這段歷史。醫療上回憶、記憶與整理過去事物,對病情治療幫助頗大,經民間醫療小組討論,柯市長決定以口述歷史整理陳前總統北市長期間之歷史,也做為認知治療之一部分納入醫療計畫。

北市府也表示,郝龍斌前市長任內,北市文獻會曾進行歷任市長、議長口述歷史,當時陳前市長在獄中,導致他的章節只有紀錄片、沒有面訪,於是柯市長責成文獻會進行口述歷史,要搶救陳水扁的記憶,後來北市文獻館受訪時表示,前年4月上網公開招標,由彭明敏基金會得標,中研院副研究員陳儀深對做訪談,去年12月訪談結束,也已結案,目前正在公開委託民間發行,書名暫定為《陳水扁先生口述歷史訪談》,預計5、6月會出版。

第二階段依國史館計畫進行中。

以口述歷史做為認知治療之醫療計畫:

腦神經退化性疾患,經團隊診治,認知功能受損已有改善,但是在專注能力、短期記憶、執行功能、抽象思考、心智運作與新學習等能力尚差,影響其獨立日常生活。醫療團隊包括語言治療、學習治療、記憶訓練、神經行為訓練、睡眠治療等等通力合作密集治療。

根據醫療小組討論,為改善其認知功能、新進學習能力、與平衡失調及肢體失能,除了藥物症狀療法與物理治療訓練,重點更需要認知訓練與社區職能復健,因而建議:

一、    認知功能訓練:

神經心理師依據不同的心智功能,由基礎到複雜的順序,搭配認知訓練軟體,以及環境修改、情緒支持等方式,來規劃認知復健的方案。訓練認知功能的順序為注意力、記憶力、執行功能,訓練的進度則依情況做調整。目標放在注意力的提升,並且以電腦學習固定訓練模組。初期反應時間表現不佳,反映出個案在視覺搜尋的能力不佳,彈性轉換注意力可能出現障礙,監控環境的變化有困難,加上反應速度較慢,在日常生活維持自身的安全可能有困難。雖然目前在訓練中的表現已較過去進步,但仍有進步的空間。

經過長期持續治療,目前對過去政治與法律領域的邏輯表達順暢,能以專業(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或者新聞事件(SOP事件)等,將自己的觀點條列出來以回應問題,顯示組織能力有改善,但對一般生活事務反應仍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根據過去測驗結果,以及與個案的觀察互動評估結果,僅在自身熟悉的領域(如:法律、政治)能有較佳的邏輯表達與組織能力,對於不熟悉的領域或者新的訊息與提問,則有困難。

二、    記憶功能恢復訓練:

在協助下以口述歷史作為認知功能,特別是回憶(recall and retrieve)與記憶之訓練。在安排幫忙其運動失能、與新進記憶與學習障礙之下,積極從事過去記憶之整理是最有效的方法,因而鼓勵安排口述歷史、與親友相聚餐敘,特別對過去自身熟悉的領域,如法律、政治做整理的訓練。

本項目需要安排解決運動失能防止跌倒,需有人協助文件整理及即時記憶之提醒。

三、    社區職能訓練:

為改善其認知、學習能力、社教職能復健與物理復健,本小組建議增加其出遊、訪友、與餐敘活動。依風險分級;低風險包括家庭活動、探訪親友與餐敘,由家族陪同;中風險包括非公開非政治性活動,需由醫療人員陪同;高風險則為公開非政治性活動,建議由醫療人員陪同並備查。公開係指一般民眾或媒體,非公開包括專業醫療討論、測試與社教職能復健。

四、    創傷壓力症之治療:

陳前總統保外就醫後嚴謹之醫療評估,一年多來在壓力或創傷情境出現時,病情會間歇性惡化。診療計畫將加強社會適應與創傷情境之復原重建,以治療其創傷壓力病,與改善認知功能。特別建議日常生活繼續在醫護人員妥善計畫與陪同下,增加出遊丶訪友與餐敍活動等職能治療。目前更進一步建議以減壓漸進方式,開始面臨壓力環境,加強其自信,以面對社會溫暖面解除其創傷壓力情結。

同時建議外界了解陳前總統希望保釋期間不參加政治活動、選舉活動丶與媒體採訪之規定。注意行程與現場情境,安排特殊醫療與照顧環境,本小組會主動人力與專業協助。應避免讓他隨時有被跟蹤的感覺,非經其同意避免主動錄影挑釁反向刺激,特別利用媒體隔空刺激。

五、繼續保外就醫之必要性:

綜合病情雖略有改善,但因其身心多重障礙無法自理生活及身心仍存在高度風險,在監難獲適當照護治療,且多重障礙仍嚴重,必須長期在監外復健,且其憂鬱及隨後可能之改善期,具高度自殺風險,應屬病情複雜,難以控制,隨時有生命威脅,因此建議應繼續保外居家與醫院診療及休養,才能有效保障其生命健康,避免其多重退化病情繼續惡化,家人與照護應積極預防期傾生意念。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