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全兄,一路順風!

蔡有全先生(一九五一〜二0一七)在今年五月四日辭世。我們最近一次的見面是四月七日在金寶山紀念鄭南榕的集會上,彼此雙手交疊(所以是四手)緊握,沒有多說甚麼;他的模樣雖非硬朗但也沒有病容,想不到隔月就走了,令人意外與不捨。

二00四年四月我在中研院近史所出版的口述歷史第十二期《美麗島事件專輯》,包括十四位受訪者,其中有全兄的篇幅最長、佔了一百一十二頁,這是花了四個下午、共約十二小時的訪談紀錄。從他的貧苦童年、基督教家庭、台南神學院、美麗島雜誌社、高雄事件、坐牢與出獄、參加關懷中心與台權會、進出新潮流、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以及著名的「蔡許案」。以有全兄的率直性格,知無不言,不免「流彈四射」,我們記錄並出版上述他豐富而敏感的經歷,實在是捏把冷汗,好在諸多當事人的寬宏大量,否則官司是免不了的。

記得以前我為了蒐集民進黨創黨歷史而訪問朱高正的時候,他對於民進黨的台獨主張不以為然,認為創黨宗旨本是為了自由民主,後來傾向台獨「就是受到長老教會以及政治受難者聯誼會的推波助瀾所致」。朱高正的統派立場不免帶著偏見看民進黨,但是民進黨一九八六年創黨之初確實是雞兔同籠、統獨一爐,一九九一年通過台獨黨綱才比較確立了立場,這五年之間,政治受難者聯誼會的成立明講就是要監督民進黨,加上鄭南榕的自焚事件,都是影響民進黨路線辯論的因素;更早以前的美麗島大逮捕,之所以牽扯高俊明牧師等教會人士,表面因素是庇護逃犯、骨子裡當然與更早的「國是聲明」立場有關。從這樣的分析角度,大致可以勾勒有全兄在台獨運動史的位置了。

民進黨的成立應以美麗島事件為濫觴,因為美麗島政團藉著各地成立雜誌社分社進行組織化,隱然是「沒有黨名的黨」。黨外人士憑藉群眾運動與國民黨當局角力,在國內外因素的脈絡下,在政治案件以及陳文成事件、江南事件等等壓力下,終於突破黨禁,喚起晚年蔣經國的一隙之明,宣布解除戒嚴。然而,歷史常常是複雜多面的,美麗島事件並不是一般人簡化的「先鎮後暴、未暴先鎮」而已,民眾因何集結?美麗島雜誌社的領導階層真的是雜亂無章嗎?既然民眾的表現「英勇」,蔡有全所憂心的「只有觀眾而沒有群眾」是甚麼意思?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那天晚上,蔡有全、佟聰凜、黃昭輝等出身南神的青年,帶領群眾高唱咱要出頭天、we shall overcome的聲音宛如昨日。有全兄,您已經不虛此行,祝一路順風!

(作者係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蔡有全告別式訂於十五日(星期一)下午一點三十分在台北市第一殯儀館舉行告別禮拜。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