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學

今天是5/19,重貼14年前的舊作《519學》:

原載2003/05/19「新台灣週刊」

 

今天是五月十九日,五一九在台灣的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讓我們在對抗SARS的同時,沉潛一下心情來體會它的歷史意義。 

一九四九年的今天,台灣省主席陳誠發布戒嚴令,實施戒嚴法,於隔天凌晨正式生效。台灣開始進入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統治。

這是世界上實施最長的戒嚴令。戒嚴法英文叫Martial law,意思是軍事的法。所以實施戒嚴,就是實施軍事統治。蔣氏政權的軍事戒嚴,不僅將一般人民的言論、思想、出版、通訊、集會結社、出國旅行等基本人權,剝奪殆盡,而且配合著凌駕憲法之上的所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以及隨之而來的嚴刑峻法,例如「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懲治叛亂條例」等,使得人民動輒得咎。人民言行稍有不慎(不合統治者之意),各類帽子立刻灌頂加冕,什麼「叛亂」「匪諜」「為匪宣傳」「詆毀領導中心」「破壞政府威信」「挑撥政府與人民感情」等小帽子,不一而足。在那個「匪諜輪流做」的時代裡,一般人民照樣用軍法伺候。僅一九五○年代,就處決了二、三千人,另外有八千多人判重刑。當年為了「反共抗俄,消滅共匪」的政治神話所製造的白色恐怖,百倍於今天的SARS。

在漫長的戒嚴統治下,海內外有志之士奮起推動民主運動。犧牲了多少寶貴生命,埋葬了多少青春歲月,斷送了多少家庭幸福,才爭取到今天舉世肯定(中國除外)的民主成果。

在坎坷的民主運動路途上,有一位青年烈士我們不能忘記,他就是點燃自由火焰的鄭南榕。一九八六年的今天,鄭南榕等人發起「五一九綠色行動」,解除戒嚴是行動中的主要訴求。「黨外」民運人士在台北龍山寺前靜坐示威到晚上。這項「五一九綠色行動」掀開黨外人士為時半年的街頭運動,向實施三十八年的戒嚴令挑戰。終於在這年的九月廿八日,突破戒嚴令,成立「民主進步黨」,為台灣政治史邁入新里程。在民主運動的激盪之下,終於促使蔣經國於翌年解除戒嚴。戒嚴雖解除,但外來政權的舊勢力依舊根深柢固。箝制言論自由的刑法100條有關「預備叛亂」的高帽子,以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大包袱,仍舊壓頂。因此民主運動仍前仆後繼。一九八九年四月七日,鄭南榕因為在他主辦的《自由時代》雜誌刊登許世楷教授的台灣新憲法草案,遭統治當局控以「叛亂」,鄭於警察前來拘提時,引火自焚,震驚全國!五月十九日鄭南榕出殯,出殯行列長達兩公里多,這是繼五十八年前抗日領袖蔣渭水的「大眾葬」之後,再出現的一次盛大葬禮。正當出殯行列受阻於總統府前的路上時,又一位民運基層義工詹益樺,也在現場引火自焚。鄭、詹兩烈士的死諫,以絢爛奪目的火焰,向國民黨統治集團做嚴厲的抗議,向台灣人民做最莊嚴的告白!台灣民氣,幾達沸點。

時序進入九○年代,在李登輝與民主運動的配合下,台灣逐漸民主轉型。

撫今追昔,五一九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它是外來政權高壓統治的符號,也是台灣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象徵。在高壓與抗爭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今天的「國親(連宋)」陣營,沒有一個人參加過當年的民主運動。因為,他們正是當年那個高壓統治集團的遺形體,其勢力至今仍在各領域盤纏糾葛。有趣的是,今天他們都扮演著當年指摘別人「為匪宣傳」「詆毀領導中心」「破壞政府威信」「挑撥政府與人民感情」的角色。只是他們今天不用擔心會被扣上「叛亂」「匪諜」的罪名,不必擔心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台灣的民主自由就在這裡,五一九的意義也在這裡。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