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言望春風

 

台灣人的本土語言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本土語言離滅亡的日子不遠。導致如此下場,除了當代政權有一定責任,民眾也有相當責任。在現在這個擁有語言自由的年代,要延續本土語言的壽命,還是加快它滅亡的速度,完全取決於各位台灣人。

語言的興衰在於三個環節:第一環是代際傳承,第二環是使用的領域,第三環則是正面態度,三方面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在代際傳承中,大部份父母在家裡和子女之間的溝通開始以華語為主;即使家裡有阿公阿嬤,在孫子只講華語的情況下,阿公阿嬤也會講華語去遷就他們,使得語言代際間失去連結。在使用領域方面,對年輕一輩來說,學校裡主要也是講華語,本土語言就像英語一樣,只限於上課時間講;而在職場上,或多或少還會接觸到講本土語言的客戶;但在生活裡觀察到,大部份場合基本上也是以華語為主,使用的領域也十分有限。在正面態度方面,部份人對本土語言有負面印象,態度就決定了語言的命運,使得會的人不想傳承,不會的人也不想學。三個環節不相扣,或者根本有某些環節缺少了,此種文化的斷層,就因為台灣人對本土語言缺乏歸屬感和責任感而造成。

當語言文化斷層越大,年輕台灣人逐漸失去本土語言能力後,相關文化產業也會隨之衰退。舉例來說,當台語歌市場沒落,創作人為迎合大眾口味,台語歌創作除了會慢慢減少,不同時代的經典歌曲,像是唱出台灣人心情的歌曲,如望春風、雨夜花、黃昏的故鄉、愛拚才會贏、舞女、流浪到淡水、一支小雨傘、傷心酒店、家後、落雨聲、車站、雪中紅、人生的歌、海波浪、無眠、憨人等,也不會再出現於後代的記憶裡。難道台灣人真的忍心看到語言單一化、文化單一化和文化流失的情況發生嗎?文化是屬於各位的,很容易會有推卸責任的想法,有人會覺得「我也改變不了什麼」、「沒差我一個」。錯了,就是差你。當你做、當大家都來做,本土語言的斷層是可以慢慢被收窄,可以在瀕臨絕情的邊緣被拯救的。

台灣社會缺乏大家對本土語言的努力與經營,但只要每位台灣人都對本土語言有一點貢獻,在各方面給予它生存的空間,本土語言夢絕不是虛幻的夢,它是會實現的計畫。若台灣人繼續視若無睹,本土語言就真的只是個不可能的夢。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生,香港籍)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