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主因常為目的與手段不一致

 

近來看到一些運動,或是某些追求進步與改變,常常讓筆者有一種不協調感。為何說是不協調?因為這些都失敗了,然後檢討的很莫名其妙,永遠不會認為是自己的路線有誤,也不覺得是自己選失敗是政策錯誤跟信任太低,都是其他人的問題。

簡單說,筆者覺得,問題就是出在,這些人提出的目的,與他們施用的手段不一致,導致結果完全不如人意。當然這有點複雜,有時候是資源不夠多,有時候是民意不夠高,所以要說是形勢比人強也不是不行。但這往往掩蓋了其無能,也就是手段低能虛耗資源,目的錯置導致失去友軍奧援。

 

歷史上的戰役有幾個典型,可以拿來做驗證。目的正確但手段錯置的經典案例,就是二戰德國進攻俄國的巴巴羅薩行動。就以當時的狀況來說,德蘇遲早一戰是確定的,問題就是時間早或晚,差別是抓住俄軍的主力,還是獲取重要的都市要地。

就大戰略來說的目的正確,但到了軍事戰略規畫上就出現了不一致,參謀本部跟希特勒的意見相左。而誰對誰錯?兩者都對也都錯,在錯誤的資料上估計錯誤,這讓認為可以擊滅紅軍主力的想法,在消滅了上百個師後仍然面對源源不絕的生力軍。而獲取重要交通點的想法也沒錯,但忽略了德軍實力不足以同時攻佔太多地點。

事後諸葛,直接集中兵力拿下莫斯科,俄國的後勤能力幾乎就要斷了,政治的打擊可能讓新政府上台,促成東線的勝利。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同時想要達成太多目標,你是不可能每一個戰場都獲勝的,也不用想在特定戰場獲勝,因為最後德國輸了,什麼都沒了。

認為可以到處點火,加強社會運動的朋友,最好想清楚台灣現狀,究竟是民智未開的東線雪戰場還是民主多年的西部快樂交通線。第一步都算錯,自己又沒火力,到處點火的下場根本不是被消滅,是被無視,這更慘。

 

第二個經典案例,就是越戰的美國政策,就整體戰略方向來說就錯了,手段再怎樣正確也沒有用。美國的戰略目標,若老早訂定就是消滅北越,扶植親西方政權,而不是打打停停的政治壓迫方式,狀況會完全不一樣。美軍的手段也很正確,打擊交通線、後方支援後勤等力量,跟常見的說法不一樣,美軍的攻擊手段很有效果,北越需要花很多力氣才能彌補損失。

問題出在,美國沒有進一步的戰略,也沒想過戰略轟炸北越的重要都市到消失的程度,逼這些在戰場大後方的越共領導人談判。以至於北越領導人在可有可無的空襲下,驅使數百萬的越南人犧牲下去,就以結果來看似乎正確,但消失了一整世代男性,生產力要幾十年後才補得回來。

講這是有點遠,意思是美國對北越的戰略打一開始就不正確,主動劃出有限戰爭的線,導致敵人容易判斷意圖,知道自己投入多少與獲得多少。就算美軍的武力遠遠超過北越,軍事能量也無法準確投入,白白消耗在無意義的點上。

台灣許多朋友都覺得,可以用某一種手段,快速達成政治上的目的,卻忽略了蔡英文是靠選舉上台,不是流血革命,注定要在體制內去執行。今天你不支持體制內的手段,整天覺得沒有蠻幹就是失敗,就是沒想到戰略目標要先確定,你之後的火力開展才會順利。

 

社會運動是,政治運動更是,沒有民眾支持,只有網路同溫層喊口號,出來選舉的結果是根本選不上。做到這種程度,還是只會躲在網路高喊改革,強迫沒那環境的台灣人接受,不接受就是OOXX,這誰會理你?

真正的幽靈還躲在暗處,驅使這種力量來反對改革,讓你以為大家都很爛,然後就什麼都沒改了。結果就是人家依然吃香喝辣,然後你繼續吃土,那些高喊清高口號跟不擇手段的改革者,還是在網路後面高唱革命進行曲,哭訴台灣人的不長進,跟怒罵政客的反覆。

最後?還是什麼都沒改變。

< 資料來源:王立第二戰研所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