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這一扇窗

 

日本的蔦屋書店已在台北設店,這家書店二十年來,已有一千四百多家分店,在東京代官山的一家分店曾獲美國一網站評選為全球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有許多台灣人光臨,在台灣的擴店看起來也欣欣向榮。相對的,台北有一家有三十年歷史的上達書店,因擴展分店業績不佳、破產面臨法拍,書店的經營是一個問題,但社會條件也是問題。

這樣的新聞對不讀書的台灣人,可能無關緊要,比起連日暴雨帶來的災害,可能不算什麼?只重物質忽略心靈,重經濟而輕文化、關心夜市比書店更甚,不知道文化也是經濟動力,口腹之慾比精神糧食重要。難怪生活在台灣的人們,即使已直選總統二十年,仍不能真正認清而且重建出一個真實國家。

讀書有什麼用?這或許是二二八事件許許多多知識份子文化人遇難受害的後遺症,成為台灣的一種社會病理。但只重經濟、輕文化卻讓台灣的發展遇到瓶頸。從前,經建會可做得有模有樣;文建會就聊備一格了。現在的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在日本內閣裡是文部(文化、教育、體育)科學省,人家有整合觀念,台灣這個相對小、又不真實的國家,文化部門山頭鼎立、各行其是。

日本在二戰後從廢墟再生。一九四六年,出版界號召圖書館、書店、媒體推行讀書運動「把新生的日本變成文化國家」、「用讀書的力量創造和平的文化之國」。從讀書週實行委員會到讀書推進運動協議會,幾十年來,每年秋季十月二十七日到十一月九日為兩個讀書週,延續不輟。報紙的前幾個版面迄今都只刊登出版廣告。

日本人每人每年平均約讀二十本書,台灣人則為二本,十倍之差。以「講談社」這家出版社為例,年營業額約台幣四百億以上(約一千二百億日圓),是台灣不到二百億的二倍。韓國人口約台灣二倍多,書籍年營業額約台幣一千五百億(約四兆韓元)。台灣與日本、韓國是同在漢學文化圈,而且有共同歷史的新東亞國家。台灣應好好思考我們的問題。

國家並不只有政治問題,也不只有經濟問題。如不從文化問題反思台灣,不只國家重建不易,社會改造也不可能,「政治家們」請好好想想這樣的問題!只會讀教科書、會考試,人生與書無緣的人,不會有進步性思考和想像力!台灣不能墮落在夜市比書店重要的生活方式。覺醒起來吧!(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