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做與不敢做的問題

 
圖文/邱萬興
陳水扁總統於2007年5月19日台灣民主紀念館揭碑典禮。圖/邱萬興

7月8日周六是總統府大開放日,這裡是台灣權力的最高機構,我不是跟著民眾來參觀,而是來拍照記錄,經國廳的大禮堂有樂團的演出,我也不是來看他們的冷笑話與樂團的演出。想起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將總統府前的主要道路「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亦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象徵對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的尊重。因為台北人,最原始就是凱達格蘭人,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所以我們不能忘本。

2000年3月18日,陳水扁、呂秀蓮以497萬7,737票贏得勝選。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呂秀蓮當選中華民國第10屆正副總統。陳水扁剛剛上任當總統時,每一天去總統府上班他都會被嚇到,因為有一尊黑黑的孫文銅像就矗立在總統府大廳裡,那一尊銅像整整立在那裡25年!甫上任的陳水扁總統,二話不說,就決定把那尊銅像移到三峽倉庫存放。不過陳水扁卸任總統後,政黨再度輪替,馬英九又將孫逸仙的銅像請回原處了。


1996年3月21日,時任市長的陳水扁將「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圖/邱萬興


陳水扁時代移走的孫文銅像,馬英九又搬回來,蔡英文似乎不以為意。圖/邱萬興

總統府的陳設與外觀,還不只豎立銅像一事而已。總統府就是總統府,不是介壽館,陳水扁在總統任內就將總統府外觀的介壽館改成總統府,也將三樓「介壽堂」匾額拔除。2006年3月25日,總統府大門口「介壽館」的大理石匾額被取下,交由國史館收藏,正式換上陳奇祿所題的「總統府」匾。


前總統陳水扁展示總統府大門前正名為總統府的施工照。圖/邱萬興


由「台灣原民研究教父」陳奇祿所題「總統府」匾。圖/邱萬興

2006年馬英九趕在總統卸任前,將總統府三樓大禮堂正式命名為「經國廳」,曾引發許多政治受難者群起反彈,民主前輩蔡寬裕嚴厲批判這個「經國廳」:「曾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是當年的『特務頭子』,掌控情治單位、搞政治偵防,也是整肅白色恐怖的幕後黑手,許多人都遭受莫須有羅織罪名。這樣的人,馬英九卻要在總統府內緬懷!」


馬英九卸任前特意懸掛「經國廳」這塊匾,至今仍高懸在此,讓許多政治受難前輩無法接受。圖/邱萬興

民進黨全面執政一年多,政治受難者期待小英總統拆掉「經國廳」,至今卻毫無進展。蔡英文政府不該保留「經國廳」紀念蔣經國?拆掉一個牌子有這麼困難嗎?促轉條例確一直卡在在立法院、轉型正義不能再等!這是現在許多政治受難者團體不願意和小英見面,也是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榮譽理事長蔡寬裕等人對小英總統最不滿意的地方。

陳水扁總統曾經說過:民進黨執政時,面對國、新、親民黨等眾多藍營立委,朝小野大時,我都敢去做,這是敢做與不敢做的問題,我有權力、做得到的時候,我一定做!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