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當蘇進強成為海基會顧問

記者鄒景雯/特稿

用人,是領導者最重要的事,原因在於,用了什麼樣的人,不只影響日後的決策品質,更反映了主事者的價值觀。

  • 蘇進強(資料照)

    蘇進強(資料照)

如果,中國關係是台灣生存發展最關鍵的問題,那麼涉中事務人員的成分,必然是外界品評這個政權其中心思想與未來走向的依據。就如我們會以中國涉台人士的安排,做為情資分析的要項一樣。

從這個角度,看到海基會顧問名單上出現了蘇進強,相信不少人會錯愕這反映了什麼兩岸價值與政策取向?這個疑惑,不只在民間蔓延,昨天連政府內部都浮現問號,有高層官員直率地說:變來變去的人,實在大可不必。甚至有主管官員透露,事前曾透過管道提醒海基會有關蘇進強的爭議言行,然田弘茂董事長仍以其國策中心的舊屬關係,不改其志。

聘請蘇進強擔任與中國交流的顧問,之所以讓人氣餒,不在於人,在於這個人代表的意義。蘇進強做過陳水扁政府的國安會諮詢委員,本土政黨台聯的黨主席,在馬英九執政八年,他搖身一變,不僅跟著連戰穿梭兩岸,還成為紅咚咚的依附文人,打擊綠色路線,比藍營還不遺餘力。

例如,蘇進強曾經公開批評民進黨:為了鞏固基本教義派的深綠選票,不斷以恐共心理進行鎖國政策,逢中必反,讓台灣向下沉淪了八年;更說過:泛綠人士老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地恫嚇台灣人,這種恐共心理衍生為逢中必反,先是反對ECFA、繼而接受ECFA,接著又反對兩岸服貿協議,「反」就是他們的硬道理。他甚至將嚴肅的敵我矛盾,廉價包裝為:「面對中國崛起,只有和平發展,兩岸才能互利雙贏」。

類似的思維脈絡,稍加回溯,充斥眼前,令人難以理解他究竟可以給當今的海基會顧什麼、問什麼?

一位中國問題專家即痛心說,就兩岸關係而言,必須回到賽局的本質,實力決定均衡點,當對手離開均衡點,有能力懲罰對手,才是當務之急。絕不是什麼二軌、論壇等秀才們的社交活動,就能要老虎改吃素。

這樣的人事安排,其實呈現出一個真正的危機,那就是攸關台灣生存的兩岸關係,是不是正由台灣一批欠缺現代專業、只靠耍嘴皮的人在研究?這對國人最大的誤導是,誤以為創造一個名詞,就可以換來和平。其實,真要調書袋、創名詞,也是要用來團結台灣大多數,怎會愚昧地以為可以運用在敵我關係的對象上。

或許,海基會的用人,從一開始就錯了,現在當然大錯特錯;然追本溯源,這樣的海基會能當蔡政府的「白手套」?別小看這件事情的殺傷力。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