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改組傳聞不斷的警訊

 

九月閣揆換人之說傳聞不斷,相關佈局言之鑿鑿,人事調整細節浮出檯面,儘管行政團隊一再否認,傳言卻有愈演愈烈之勢。這是特定人士、派系的刻意運作,抑或確有幾分真實性存在,令人存疑。俗話說的「事出必有因」,有兩層意涵︰一,指涉傳聞的可靠性、來源;二,探求傳聞背後的意涵,亦即傳言紛紛,無法止息的背景因素。其實,在現行體制下,內閣是否改組,存乎總統一人之心,多所揣測無濟於事;但各界與媒體為何傳言不斷,背後代表的民心向背,才是吾人關注的重點。

秦、漢之際,讖緯之說盛行,起因為皇權不可挑戰、制衡,一旦皇帝殘暴不仁,民間只好假託讖緯與災異之說,作為改朝換代的警示,因為只有假借上天的意旨才能約束皇帝的作為。閣揆易人傳聞似乎可以看成中國古代的讖緯,矛頭固然指向林全,但何嘗不是對政府施政不滿的情緒轉移?因此,小英不僅應該審慎評估內閣改組的必要性,更必須認清,此類傳言已經超越權力場域的競逐、派系權力板塊的擦撞,而是民心背離所呈現的氛圍。故而,人事之調整,必須就政策面加以考量,應先深入了解這一年多來,哪些政策不符合民眾的期待,由此尋覓適當人才,提升政府的施政能力,促進國家利益與經濟發展,方可徹底解決當前的執政困境與難局。若是由派系權力平衡的角度著眼,則人事改組很可能淪為換湯不換藥、舊酒裝新瓶,無助於解開台灣的僵局。

平心而論,小英執政以來,經濟數據略有改善,也推動了年金改革、處理不當黨產的轉型正義,卻仍然無法得到民眾的肯定,關鍵在於民眾比較關心本身的福祉,所得與就業的改善才能產生實質感受,而轉型正義的改革行動,距離一般人似乎太過遙遠,只能期待歷史給予公平的評價,還其公道。而在民眾的實際生活方面,出口數據增加與景氣頻亮綠燈,不如薪資成長有感,偏偏在實質平均薪資上,依舊是倒退十幾年,因此即使GDP保二可望達標,民眾對現在的生活處境依然悲觀。總之,當前台灣的挑戰堆疊起來有如銅牆鐵壁,需要的是有魄力改變現狀,提出遠見藍圖,帶領台灣向前的閣揆,但是以財稅人脈為主組成的內閣,在政策與制度變革上力求穩健路線,在鼓勵新創產業與租稅改革上謹小慎微,對政策穩定性的要求大過於興利除弊的決斷,以致產生裹小腳式,甚至自綁手腳的變革,例如目前已知的租稅改革方案與「一例一休」的勞基新制。

林內閣標榜高學歷,專業能力強,這方面確可與馬英九時期一較高下。然而,閣揆與部會首長係政務官,比較重要的人格特質是知人善任、明快正確的決策,與果斷的執行力。而學歷與理論在這方面或有加分效果,但非執政成功的重要因素。尤有甚者,林內閣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顯然流露出知識份子的優越感與偏執,往往以為他們的政策立意良善,而民眾的不滿與批評只是因為不了解,產生的情緒抒發,由此自我陶醉,內閣施政可以得到歷史定位,不必在乎外界一時的批評與不滿。

這種執政心態在勞基新制爭議的處理上最為明顯。林全領導的行政團隊一直斬釘截鐵否定修法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相較於台灣各界,甚至執政黨地方首長、民代的修法呼籲,形成沒有交集的兩個平行世界。問題是勞基新制利弊得失、修法與否,不是學院裡的辯論,它關乎產業發展與勞工福祉,該修就要修,政策穩定與否不能列為優先考量重點。產業都已經難以運轉了,官員們還在計較面子問題,如此不合時宜,脫節的思維,也難怪外界一再傳出換人的訊息。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