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在地看盡台灣四十年失衡

人口排名是否為一迷思,是否足以代表一座城市的特色與競爭力,這是被打問號的。六都若依照人口數排序,第一名新北市、第二名台中市,高雄市第三,至於台北市,從來不在前三名榜單內,但這樣比,有讓台北市變成「第四大城」嗎?其實,台北擁有最豐沛的政經資源,對於國際或台灣內部來說,台北還是第一大城。

以高雄來說,面向國際,我們其實不用「台灣第二大城」來定位自己。去年,高雄首創的國際港灣城市交流平台「二○一六全球港灣城市論壇」,二十五國共四十九位城市代表齊聚高雄,英文網頁介紹為:「高雄,台灣最大的港口城市,友善、陽光充足,文化多樣化的海洋城市,啟動亞洲新灣區,將城市轉化為產業創新樞紐」,通篇未提到「第二大城」。可見,每座城市,都努力追尋具有自己價值及特色的第一大城;同樣地,台中市做為一個工商業蓬勃的城市,又位於島嶼西部中心點、高鐵一日生活圈的中心,一定有更多驕傲之處去維繫城市光榮之所在。

而高雄人口緩慢成長,確實是很嚴重的警訊,但若刻意提一○六年台中超越高雄,我認為應該回到二十年前,面對民國八十六年原台中縣人口超過當時唯二直轄市之一的原高雄市人口的事實,歷史從不說謊。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底,原台中縣人口一四三萬五二四五人,原高雄市一四三萬四九八四人,此為原台中縣人口首度超過原高雄市;民國九十五年底,陳菊就任原高雄市長,原台中縣就已超過原高雄市三萬人,直到民國九十九年縣市合併前,原台中縣人口更超過原高雄市四萬人,二十年前兩座城市被命定的趨勢,只是在今日呈現。

這一去不復返的趨勢,源於一九八○年代開始,國家投入中北部的產業資源以竹科、中科為大宗,高科技產業之產值與周邊投資高,需要大量年輕工作者,竹科、中科就業人數增加一萬人,地方人口成長兩萬至八萬人,當時台中縣的產業園區如雨後春筍般建置,中科台中園區、中科后里園區、台中精密機械園區、台中豐洲科技工業園區、台中軟體園區。坦白說,從此刻開始,高雄產業並沒有獲得國家大規模的挹注或政策支持,以及後來的愛台十二建設,中央政府承諾後又跳票的二六三二億「海空經貿城」、再度跳票的高雄唯一自由貿易港區,我們是積極爭取、心懷焦慮,但從未被正視。

更別說,台灣人口往中北部移動,是四十年以來的大趨勢。民國六十三年至一○五年,台灣西部共增加了七六○萬人,其中八十五%都在北台灣,北部(北北基桃竹宜)一九八○年以來已成長三六八萬人,中部(苗中彰投雲嘉)成長一一四萬人,南部(南高屏)則成長八十六萬人。

因此,台中與高雄今日的人口分布,只是國家資源及產業長期配置失衡的結果之一,是四十年大趨勢的結果,跟林市長上任兩年多或許相關,也或許無關,但絕對不會是坊間傳言是前市長胡志強十三年的政績。

面對人口成長慢速,高雄也要自我檢視,尤其著重城市轉型,大家對於高雄就業率及薪資,盼望有更多進步的空間;另外,城市轉型中產業的進駐,也是市民所期待的。目前蔡英文政府在此刻願意投資高雄,在亞洲新灣區投入體感園區、在興達港投入綠能園區、在人口最稠密的市區投入捷運黃線,都將支持高雄未來轉型,這確實是我們期待、也是高雄應該發展的方向。

(作者為高雄市議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