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角度才看得到前瞻

 

過去幾十年下來,美國模式的郊區化發展,「郊區一幢房、車庫兩輛車」的「美國夢」,其實是在政商聯手推波助瀾之下,一波針對中產階級創造需求的消費產物。

二十世紀初期,幾家大車廠和石油公司聯手收購加州的街車公司,然後把它拆除、廢棄,以刺激對私人汽車運輸的需求,只是其中一個美國式商業操作的負面例子。配合公路的全面興建、郊區住宅和商場的地產開發,造就了今天的城鄉風貌,更帶來都會和郊區之間的通勤噩夢。受到破壞的不只是個人家庭的生活品質,還有自然和人造環境的生態。而遠距離通勤和遠離都會市鎮生活機能的疏離與挫折感,更已造成現代人生活品質、甚至身心狀態的一大隱憂。

重點在於「大眾運輸」相對於「個人運輸」。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電動車技術,若不出私家車的個人運輸範圍,結果終究無法解決永無止境的道路壅塞,以及市區停車問題。中國在短短十年之間,已經痛嘗惡果;而今,全美各地一片反思,意圖重振軌道運輸,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許多例證。

台灣的發展雖然未必複製美國經驗,實則土地炒作已扼殺了幾乎九十九%年輕人的「台灣夢」。台灣已經沒有本錢,也沒有必要再trial and error去重蹈覆轍。長距離快速軌道和都會輕軌街車的建設,是一舉解決重北輕南、重都會輕鄉鎮的國土規劃基礎建設議題,歐美、日本多處地方的分散均衡發展,已展現善果,台灣應該師法乎上,拿公共運輸來取代(包括機車的)個人運輸。

設想一下,當全台灣真能夠六都城鄉均衡發展,藉由軌道等方便的基礎建設,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同時在各地聚落發展出負擔得起的住宅,甚至把中央政府及多少大型企業遷出台北,這會紓解多少壓力、滿足下一代多少人優質生活環境的需求,讓台灣夢成真。

所以說,前瞻軌道建設,其實真的很前瞻。

至於蓋軌道和教育、就業,孰輕孰重、孰先孰後,實在是個行政和管理的虛擬議題。重要的事和緊急的事若不兼顧,最後只有落得天天救火,絕非國家和人民之福。

(作者為外商主管退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