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台北來台灣

 

世大運將在週六登場,但上週末一項民調顯示,七成八的台北市民不知道開幕日期,六成二的市民沒有感覺到世大運的氣氛或成效。台北市難得主辦國際賽事,本為台灣提高國際能見度的良機,但似乎因為主事者運作方式,導致世大運變成台北市的世大運,甚至淪為「中華台北市」的世大運,而不是台灣的世大運,導致社會大眾熱不起來。從而,難以激發台北市民乃至社會大眾購票觀賽。

國際型的體育賽事,不是純粹的體育歸體育,而是夾雜了政治動員的盛會,所以多數政府對國家代表隊皆鼎力支持。過去,台灣棒球的三冠王時代,每次都激發台灣人民的關注熱情,挑燈夜戰也要在電視機前加油。其根本原因不但是我國球隊的精彩表現,更大的背景是國族情緒的難得宣洩。當然,當年威權統治者也樂於將這種國族情緒轉化為人民對政府的支持。只是,這樣的政治操作,不適用於民主時代了。

不過,國際賽事每每受到矚目,國族情緒至今依舊是個心理因素。近年來,來自我國的許多運動員,在國際賽事(包括職業比賽)獲得殊榮,總是引起國人歡欣鼓舞,尤其是在奧運頒獎那一刻。而那種集體亢奮氣氛,對只能升起會旗、播放會歌,而不是像其他國家那樣國旗、國歌堂堂上場,也不難嗅出某種受壓抑的心理反彈。因此,獲得殊榮的參賽者,如果表現出連結國族象徵的言行,更會被國人當成英雄來擁戴。

從這個角度,頗能看出世大運的困境。世大運難得由台北市主辦,許多人原本期待主辦國的主場優勢,可能存有更大國家認同的表現空間,讓國族情緒獲得更大的具象化。可惜,主事者另有思考方向,將獲得中國鼎力支持或者不消極杯葛,當作籌辦業務的重點要務。為此,到上海兩岸一家親,床頭吵床尾和;主辦單位的名稱,也將「中華台北」視為理所當然。如此一來,無異於將中國對台灣的霸凌戲碼,冠冕堂皇地搬來主辦上演,自我摧折期待有昂揚機會的國族情緒。

於是,世大運,變成台北市的世大運,乃至於「中華台北市」的世大運,與台灣人民的國族想像背道而馳。儘管如此,烏干達仍以一中原則,禁止選手參加世大運。多數市民,多數國人,即使未必直接有感於「中華台北來台灣」的弔詭,但這場盛會恐難出現「為國爭光」的聯想,已可預料。期待台北市民,或者台灣人民,花錢買票入場,為中國霸凌台灣的代表作「中華台北」加油,而且是在自己的國境之內,情何以堪?「中華台北」再下一城,往後中國會對台灣改採善意,還是得寸進尺,不問可知。

所謂的「中華台北」,原本是中國操弄出來的奧會模式,後來逐漸擴大為政治模式,把台灣主權溫水煮青蛙。中國以政治干預體育,然後又把政治化的體育模式,硬拗成單純的體育,宣稱「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誣指「去政治化」的要求為「政治介入體育」,作賊喊捉賊,莫此為甚。世大運在台北市,未能洞察中國設下的陷阱,反而與狼共舞、引狼入「市」,將我國的首都自我矮化為「中華台北市」,彷彿是中國的直轄市,台灣則變成一個地理名詞。如此世大運,如果獲得台北市民熱烈參與,台灣人民廣泛回響,那才是「奇怪耶」。

奧運模式貽害匪淺,從體育溢出到政治,骨牌效應還看不到止境。此例說明,政治人物不可短視近利,戴上中國給台灣準備的頭箍,否則日後北京一念緊箍咒,就會頭痛不已。不僅奧運模式,「九二共識」這個頭箍,不也是從貌似寬鬆,逐漸緊縮到今天的「只有一中、沒有各表」?殷鑑不遠,從「維持中華民國現狀」到「中華台北市」,逃得過北京的緊箍咒糾纏嗎?一個重大決策,可能隨時間拉長而顯示其利,也可能隨時間拉長而暴露其弊;當年拒絕以台灣名義保住聯合國會籍,卻以中華台北名義力保奧會會籍,堪稱後者的代表。從政者即使為自己鋪陳,也不能沒有為眾人及後代子孫深謀遠慮啊!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