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科技部的主動性

記者鄒景雯/ 特稿

行政院院會昨日通過科技部的AI科研戰略報告,初步構想是:第一年以人才為本,第二年再導入產業。AI的發展,與英政府的「五加二」遠期布局的可能性息息相關,因此是非成功不可的國家重點項目,在這樣的前提下,當前政府有若干窒礙、扞格之處,就必須積極面對,否則徒然消磨了志氣。

  • 行政院院會聽取科技部報告台灣AI科研戰略,會後由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左二)與科技部長陳良基(左一)說明。(記者李欣芳攝)

    行政院院會聽取科技部報告台灣AI科研戰略,會後由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左二)與科技部長陳良基(左一)說明。(記者李欣芳攝)

首先,英政府必須正視國科會轉型為科技部之後,整合功能反而弱化的問題。國科會原來是委員會,與經建會(現國發會)相同,都扮演著協調各部會、讓各個本位能各安其位的角色。馬政府時代所進行的政府組織改造,表面上,看似藉由科技部的設立,提升了政府重視科技的位階,但實然,則因不再是委員會,而限制了其本有的關鍵作用。

其實,扁政府時代早就已經展開了組改的規劃,當時是以盤整政府各單位的職能,而不是以機關為單位,進行如何提高政府效能的檢討,無奈尚未完成,即政黨輪替,被馬政府全部變了調,以致留下了當今的現況。這種現況,具有執政信念與熱忱的人,不會視而不見。

這是什麼樣的現況?科技部,號稱科技、又號稱部,其現有司處職掌卻未給予相稱的擴大,涉及產學與跨域整合的業務,竟「散落」在經濟部的工業局與技術處,英政府收下這個攤子,「認份」的做出了科技部負責前瞻基礎研究,經濟部技術處負責產業技術及應用研發,工業局及其他業務主管部會負責加值應用發展及產業推動。

為了解決資源競合的問題,英政府現在名為是以行政院科技會報與科技政委來扮演協調角色,但是長期觀察政府運作的人必然知道,科技會報是由閣揆召集,半年才開一次會,根本不在處理日常業務,於是真正的工作就落在政委與所謂科技會報辦公室(幕僚單位)頭上。

政委只有一個人,科技會報辦公室沒有公務員,全是外部借調來的,這些成員要主司事權統一與資源統籌,可以想見真是超級大政委與超級大幕僚,這樣的安排,不用學行政管理,都知道超級不健康。

外界鮮少知道,兩千年時,行政院本部是四百人,經過馬政府八年,現在是一千人,增生一堆辦公室,來進行組織膨脹,這就是馬英九組改的真相,蔡政府不應該照單全收。

林全院長昨天在通過五年一六○億計畫時,指示科技部要與教育部、經濟部等機關協力合作,引導學、研及業界投入,既然如此,科技部的主動性要自我加強,行政院也要對幕前的部會首長與幕後的政委,做好權責相符的安排,這是組織要有效能的基本功,這麼傳統基礎的知識要先做好,才有可能談發展AI。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