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官與西瓜

記者鄒景雯/特稿

這波的內閣改組初步告一段落,幾個重要部會,例如國發會與金管會,由於人選爆冷,被若干街頭巷議譏評為:派個「西瓜」都可以當;理由是新人選的法政背景,並不符總體與金融的機關特性。這樣的出手,完全沒有搔到癢處。

  • 內閣異動名單

    內閣異動名單

要精準對新內閣成功施壓,使繼任者鎖對螺絲(非僅是鎖緊螺絲),應該先有個正確的認識,那就是「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區別大矣!這兩種不同的角色要能稱職扮演,其實必須具備的條件,幾乎可說是完全相反。

政務官,首要在全局觀,能夠掌握世界潮流的趨勢,對國內情勢充分理解,而能將外部與內部的資訊進行充分的整合,進而可以淬鍊出整體的認識;其次要有魄力,一個單位的首長,無時無刻在做決策,因此不斷在面對選擇的問題,任何一項抉擇,都可能有風險,然一旦做了決定,首長就要負責,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指揮道德,如果政務官缺乏這種擔當,組織必然離心離德,無法成功領導;此外,政務官推動政務,要有系統工程的概念,清楚明白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要運作哪些單位,用什麼樣的人,去共同完成什麼事。因此,這必然是一個團隊作戰,不是單線指揮所可以成就的。

事務官,則有三項美德,與前者截然不同,第一要專業,按照組織設置的職掌要求,專精到鉅細靡遺、瞭若指掌;第二是保守,所謂依法行政,不偏不倚,才能公平正義、弊絕風清;第三要本位,因為政府之所以有部會局處的安排,就是要分門別類,不僅進行分工,同時要專人專責管理好每個區塊,使事務不致出現死角。

這兩種人才的訓練與需求,不是一樣的途徑,事務官是組織穩定的力量,政務官則是帶領整個政府有效運轉的進步力量,因此打分數的標準當然是兩套。不過,這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可能構成具有競爭力的團隊。

例如當事務官進入細節時,政務官要能大處著眼;當事務官保守時,政務官要有擔當地做決定;當事務官本位時,政務官要具有跨部門整合的能耐。絕對不是政務官被事務官牽著鼻子走。

台灣近二十年來,為什麼政務官的表現每況愈下,牽涉到機會成本的難題,如果我們要從民間攬才進入政府服務,即使冠以奉獻、使命感等光環,機會成本還是太高,令人裹足不前;於是只能從機會成本低的族群中尋找,學者最低(例如:失敗了,大不了回去教書、研究),事務官其次(有退休金保障),這兩種人因此成為這些年大量政務官的主要來源。

新加坡是一個鮮明的反例,他們的政務官待遇,早年是取前六大專業經理人薪資的中數,後來改成前五百大企業CEO的中數做為部長級薪資,因此比較可能由一流的人才來經營政府。

不過,台灣也不要氣餒,在現實環境下,一日政務官,就要賺出政務官經世濟民的一生(附加)價值,那麼應該把全局觀、魄力、系統概念三個基本條件,浸潤到施政邏輯之中,誠懇為國效力。國人的集體智慧,終究會以這些標準來客觀評價其在任功過。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