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很文言

 

我的名字很文言,早上公園裡的朋友又叫錯我的名字,孟庠兩字語出《孟子》:「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庠、序是商周時期的鄉校,基礎教育之意。大家應該都讀過《孟子》啊!但這個字總被人念成「羊」,或寫錯旁邊總是多了兩點,變成一隻生病的羊。我校正後再問他:「不是讀過《孟子》嗎?」朋友,師大博士畢業,「哪還記得?」「你記得你所讀過的哪一篇文言文嗎?」回之:〈岳陽樓記〉「啥?」想半天,〈岳陽樓記〉講什麼?「不知道!」「還有呢?」「記不起來!」

念古文是囫圇吞棗,死背活背,與生活、經驗、土地都極疏離,時代改變,思潮也不同,我回過頭來想想:「國文課好像只是基礎識字課,真想不起來我念過啥!」記得幾 首唐詩宋詞,好像還有一篇〈赤壁賦〉,那個年代,文言文都要死背,一點感動與樂趣都沒有,苦啊。之後我當老師了,也常會翻翻學生的國文課本,是比較好了,但我總想像,如果課本編得很美,裡面選擇感動的文學篇章,一定能讓學生愛上文學。

我曾問過畢業學生記得哪篇文章?他說他記得我曾補充給他們的課外閱讀西雅圖酋長的宣言,那時我兼教社會課:那是一八五二年印地安酋長西雅圖寫給美國政府的一封信,也是留給全體人類最美麗、卻發人深省的故事。

「在我的族人心中,大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聖的。每一根閃亮的松針,每一處溫柔的海岸,…樹幹中流動的汁液,承載著我們的記憶…。」學生告訴我,因為文句動人,更記得文章裡的精神,那是對土地的謙卑與對人權的尊重。

不久前,風傳媒的主筆寫了一篇極煽動的文章〈請問蔡總統,你是台灣人還是日本人?〉,兩小時點閱率超過十萬,該主筆認為不該刪減文言文,而選用殖民時期日本漢學家描寫台灣的作品〈七星墩山蹈雪記〉,他氣憤地表示,難道還在歌頌殖民?但他或許不知道,對台灣人而言,「中華民國」也是殖民統治,所謂「國文」是哪一國?〈七星墩山蹈雪記〉至少還是描寫台灣!這是日治五十年事實存在的文化,又不是天皇文告,好的作品,當然能用。

就叫文學課吧,以免太狹隘。背了古文就會有思想嗎?讓孩子喜愛文學,喜歡人文藝術,找些動人的、具激盪啟發,文筆洗鍊、形式精湛的好作品,開啟文化視野,深化思想,甚至翻譯作品也可用啊!

(作者為前高中台灣史教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