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台灣挑戰高峰

昨天,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法院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就是「中華民國」,與中國互不隸屬;我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不管擔任哪個職務都不會改變;親中愛台是指以台灣為核心,對中國伸出友誼的手。至於有立委稱,中國國台辦對賴清德沒期待,賴清德則回應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目標是追求人民最高福祉,不必在強權畫的圈子中打轉,不用在乎有些人的一些話。

昨天,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立法院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就是「中華民國」。(記者王藝菘攝)

 

而邱義仁日前在一項學術研討會指出:中、美是台灣選舉中唯二國際因素最大者,而歷次總統選舉,中國對台愈是想發生作用,作用也愈負面。他提及: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以及朱鎔基說「搞台獨都沒有好下場」,都在台灣總統選舉中得到反效果。而小布希公開痛罵陳水扁,二○一二年蔡英文訪美後美國國安會的匿名批評,造成綠營內部相當大的壓力。以上所述,出諸參與國安機要的高層官員之口,更有臨場感。他這番話,舉的例子是歷史,但歷史並未成為過去,依舊是現在進行式。中、美兩個大國,競逐對台灣的實質影響力,至今仍在左右台灣的政治運作,而三次政黨輪替也顯現了,台灣的政治轉型在大國陰影下至今尚未穩定。即使民進黨今天完全執政了,並不表示該黨就能為所欲為,而親中政黨也不見得將來就完全沒有機會。

台灣的民主,依舊有風險。台灣走向正常國家,固然是大勢所趨。年輕世代天然獨,連經濟選民也未必受北京擺布,更讓台灣國家正常化無法回頭。不過,也不能忽視民主選舉有其能動性,主流民意也可能有鐘擺效應。是否堅持台灣優先,應該是台灣選舉勝負的基本面。但政黨的論述操作、政績操守,乃至來自中、美的外在作用力,都可能讓消息面壓過基本面,產生出人意外的結果。所幸,台灣是個民主體制,民主的優越性便在於,選民有矯正錯誤的機會與能力,從而讓政黨競爭最終指向主流民意的總目標。

在目前的階段,中、美都在發揮實質影響力,大國意志必然會反映在台灣政治運作上。由於中國因素,親中政黨未必會銷聲匿跡,問題在於親中的程度與台灣優先的原則有多大的牴觸。於是,在可見的未來,親中政黨會是台灣民主的日常。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在北京對台政策沒有改變之前,台灣看不到令北京存有希望的親中政黨,兩岸關係的景觀會產生多大變化?其實,有機會執政的親中政黨也都心裡有數,必須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取得平衡。當前,對台實質影響力美國仍大於中國,而且美國也比中國懂得如何影響台灣民意;除非完全不想參與選舉,否則親中疏美無異政治自殺。

長期以來,美國對台灣有保護作用,對台灣的民主深化也是助力。只不過,保護與助力,同時也夾帶著制約與壓力。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美國的紅線隱約可見。小英政府完全執政,以維持現狀取代追求正常國家,一直飽受主力選民的指責,民調支持度也受到拖累,但也可以預料得到,小英不會大張旗鼓改變維持現狀的基調,一是阿扁受困於美國壓力的前車之鑑,二是現在來自北京的敵意比阿扁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只不過,台灣的民主閘門已經敞開,民之所欲能否長期忍耐維持現狀?對台灣而言,民主是獲得國家的工具,如何善用工具達成目標,則待智勇雙全的有識之士。

台灣目前的國家狀態,基本格局是李登輝寧靜革命所奠定的,後來的繼任者基本上沒有開拓新的局面。但台灣的外在環境一直在變,如果主政者以不變應萬變,那麼包括中美矛盾從量變到質變,台灣可能會錯失難得的切入時空。因此,善用民主動能,駕馭大國矛盾,伸展台灣意志,以政治家自許者皆應視為考驗與機會。期望賴清德宣示的「務實台獨主義」,從大政方針到施政細節鋪陳總目標,厚植硬實力與擴大軟實力雙管齊下,讓主流民意產生更大的共鳴回響,推進台灣挑戰高峰。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