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拚經濟

 

日前在亞洲盃資格賽中,台灣隊最後關頭大逆轉,以二比一踢贏巴林,取得勝利。這也讓國內許許多多的足球粉絲大為振奮,不管他們是不是一日球迷。而本週三的中職例行賽封關戰,獅猿兩隊大戰也吸引了許多觀眾。這些比賽都展現出體育活動除了鼓勵人民運動、以培養娛樂與強健體魄外的另一個好處,也就是體育商機。

這樣的職業運動與國家競賽商機並不限於球隊、教練與選手的培養,同時也可外溢至運動器材設備與球隊周邊商品的生產與銷售,並可鼓勵企業投資在各種贊助宣傳活動,或是職業比賽的籌辦,以及相關場館的興建與租用上,如此一方面可以讓擁有大筆現金的企業找到新的投資標的,促進經濟活絡,而非讓它們繼續用這些資金炒地皮,使房價居高不下;另外一方面,透過職業聯盟的設立,可以創造更多的工作與就業選擇,從職業選手、教練到球隊管理階層與運動照護相關專業人員,而這正是停滯的台灣經濟所需要的。同時,國際性的比賽也可以讓我們國家人民的共識,在面對外國競爭對手時,更加團結,並且在國際間宣傳台灣。看看人口只有卅三萬四千人的冰島,不但在去年歐洲盃打敗英格蘭,今年也已確定晉級明年世界盃;而美國則陰溝裡翻船,無緣晉級,與中國一樣。在運動場上,小國也可以有一片天,而大國也不見得有優勢。

在台灣,我們過度認為職業競賽聯盟必須像日韓一樣,由企業所主導,而無視在歐美的職業運動,由足球到棒球,多是由地區性的運動俱樂部所組成,之後才有企業贊助者介入。因此,地區性的組織如獅子會、扶輪社與工會或產業協會等,甚至於地方政府或各級學校等,也可以在職業運動初期主導成立相關聯盟,透過中央與縣市政府輔導及導入私人資金宣傳推廣,讓各式各樣的職業運動興盛,做大新的內需大餅,創造台灣新經濟的可能性。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