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離以色列真遠

 

先前參加科技部舉辦的「二○一七台以創新論壇」,其中一位以色列講者,在提到為何以色列有許多新創產業時,半開玩笑地說除了因為以色列人喜歡當老闆之外,以國身處沙漠,缺水缺電缺資源的狀況,也迫使以色列人民與政府必須不斷地動腦創新,才能在群敵環伺,又無天然資源的艱困情境下存活下去。

反觀台灣,賴清德院長在週末上午召集經濟部、國發會等相關部會,討論企業界關切的缺電、缺水、缺地、缺人與缺工的「五缺」等議題。這些議題並非今日才出現,而是已經困擾企業界數十年的長期問題。但是如果連資源缺乏的以色列都可以想出從節水農業到太陽能發電的解決方案,為何台灣的政府與業界無法做到?

一直以來台灣被認為水資源豐沛,也因此台灣的水費十分便宜。是否因為這樣,而讓許多大小企業不去思考如何回收廢水,重新使用?這些措施不限於大型企業:台灣的養殖漁業使用大量的地下水資源,導致地層下陷,但是卻少有廢水回收使用設備;而在企業最愛抱怨的缺地方面,其實很多人懷疑,許多企業是希望複製過去高汙染企業在台灣污染完土地後,再移到環保法規較不健全的其他國家的策略,或是想要複製過去企業將工業地更改地目成為商業或住宅用地,再炒一筆土地財的作法。更不用提台灣許多企業抱怨缺工,但是只肯出越來越低的起薪,因為他們缺的是隨時可以被自動化取代的低階勞工人力,而不是管理階級或是知識勞工人才。

台灣有太多的產業陷在過去加工時代的生產方式與思維,面對國際化競爭與毛利的降低只希望壓低水電土地人事成本,而不思擁抱創新。台灣的產業困境,不該只是怪罪政府效率不彰、環保人權意識抬頭,企業也該想想自己到底是否願意誠實面對現代環境的各種挑戰。以色列做得到的,台灣沒道理做不到。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