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機關願意接受挑戰嗎?

 

      提到司法改革,大家就想起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說所言:「司法不被人民信任,失去作為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功能」,短短兩句,獲得如雷掌聲。半年之後,蔡總統再於「司改國是會議」的籌備會議開幕式上,當眾期許司法:「不要發生『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情況」,令人印象深刻。

      不料「中華民國法官協會」對號入座、大為光火,以公開信反批蔡總統是藉司法改革轉移施政無能的焦點:「上述演說內容,不僅斲傷司法尊嚴,更無疑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語言。在臺灣,政治人物慣於使用政治語言來掩飾施政績效不彰」等語。該協會不僅要求蔡總統指出有哪些「具體案例」,讓她感受到司法問題嚴重,同時也指責:「司法機關面對這類政治攻訐也往往沈默以對,無怪有人說消費司法是最廉價的政治語言」,連帶行政院法務部與司法院也受到拖累。

      法官協會把蔡總統對司法改革的重話,以一句「政治語言」徹底否認,這是一般人「見笑轉羞氣」的標準反應;蔡總統只是在反映人民普遍的心聲,那有可能在演說中舉証歷歷?而聽眾的激情掌聲,相信都是長期以來累積的不滿所致,有些或許出自親身經歷到司法不公,不然就是對藍營司法追殺阿扁總統及前朝政務官表達憤慨,這些恐怕除了凶殘成性的恐龍法官或是頭埋在沙中的鴕鳥法官,全台灣無人不知,又那裡需要蔡總統以「具體案例」來引發回響?

      但另一方面,法官協會對司法機關的裝聾作啞,痛加撻伐,老實說,倒是言之成理,我們頗有同感;因為司法正義不彰被總統點名、被國人詬病,應該負責的政府主管單位卻既不承認、也不否認,既無道歉、也無辯解,十足是「笑罵由人、好官我自為之」,這實在不是一個民主政府的正常反應。在媒體傳頌多時的「中正大學犯罪訮究所」及《天下雜誌》所做的民調裡,一再把法官與檢察官列為最不獲人民信任的職業類別,司法院與法務部卻是老神在在,好像講的是非親非故的「路人甲」,真可謂「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這些難堪的民調,不要說是中央部會了,就算是我們「綠色逗陣之友會」一個民間社團,若是有人公然指著鼻子罵我們,而且罵得我們啞口無言,做為理事長的我,能不帶著全體理監事一起去跳淡水河嗎?

      司法機關對民意「耳背」還不只如此,我們再舉一例:「司改國是會議」總結報告當日,司法院長不顧分組表決無共識的事實,自行宣布將在年底前擬定「人民參與審判法」草案,送到立法院審議,以「參審制」先手排除民間司改團體主張的「陪審制」。司法院只籠統地表示:「沒有一個國家的陪審制或參審制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我國推行司法改革,應打造屬於我國民情的制度。」至於何以只有「參審制」屬於「我國民情」,則不做任何說明,「權力的傲慢」描述的就是這付嘴臉。

      「綠逗」在近月發表一篇由「台灣陪審團協會」張靜會長所撰的社論,標題是〈為司法院對陪審制的四個迷思解盲〉,該文的觸媒是因為有媒體披露,司法院高層最近在口頭上否定「陪審制」時,理由約略可以歸納為四大項。好不容易獲得這些具體的「爭點」,即使只是「反方」口頭上的、並未見諸文書,我們仍然要鄭重其事、逐一澄清與反駁。又為了防範被對方批評「避重就輕」或「語焉不詳」,社論全文超過8,000字,採用條列式、大白話的體例,內容不要說法律專業、就算是司法外行人都可以看懂。該文在網站發布後,隨即寄達司法院的公開電子信箱,恭請過目並指正,豈料獲得的回應連同標點符號共180字,而且包括「陳師孟君:台端關心司法,謹申謝忱」;至於重點所在的制度比較,一字不提。

      至此我們不得不把司法院視為一個銅牆鐵壁的神秘巨塔,任你在外面叫戰、或要求談判,他都不加理會,最多偶而在牆垣上露個面,就如同以上的回函,讓你哭笑不得、像洩氣的皮球。不要以為司法本該如此,美國的「大法官會議」可以做對照組,開庭時不但有當事人在場申論、甚至還允許旁聽,沒有密室、決議透明,完全是和人民袒裎相見、據理力爭;這樣的司法,誰能不服?!

      我們的官方憑什麽搞神秘、不回應?因為在台灣,司法仍然是最缺乏制衡的公權力,不但一般老百姓在法官與檢察官面前先就矮了半截,就連行政與立法當局都不敢造次,可能是怕被說成干預司法、也可能是有小辮子在對方手上、耽心司法報復。所以司法院和法務部不想做的事,沒人能要求;他們想要做的事,也沒人能喊停;他們做錯的事,更沒有人敢指責。難怪有一種說法認為,台灣在各方面都進行了民主轉型,唯一的例外是司法。我們認為司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求司法機關走出巨塔,坦蕩蕩地回應人民的質疑。

      目前有一個具體可行的做法是:在專家學者的協助下,司法院與法務部自行主辦一次大規模的民意調查,探求真實民意對司法官的信任度。如果認為一般人民可能有人云亦云的偏見,不能公正客觀地回答問卷,可以在一般民調之外,另做一項專業民調,限以全國的執業及退休律師為訪查對象。這些人士雖不是司法官的直接「客戶」,(也就是司法案件的當事人),但卻是客戶的專業代理人,經手的案件與遭遇的司法官不會是少數,容易累積經驗、培養評定能力,由他們做司法官辦案品質的鑑識,等於是由業界專家來鑑定產品的良窳,應該可以避免摻雜「無中生有」或「先入為主」的民調誤差,結論更為精準可靠。如果結果與以往大異其趣,多少可以還給司法官一個公道;如果証實了以往民調結果,則司法機關再無充耳不聞、唾面自乾的藉口,應該痛定思痛,立即提出「改革計劃」,以期亡羊補牢,挽回人民的信心危機。司法院與法務部是否願意接受這個挑戰呢?

< 資料來源:綠色逗陣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師孟

陳師孟
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祖父為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父母皆為蔣介石同鄉浙江人,1歲後(1949年)隨家人自美遷台。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秘書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退休,2020大選後請辭監察委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