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見及於此否?

——擁有足夠攻擊火力,才能保障台灣安全

 

無論「有效嚇阻」或「多重嚇阻」,以之作為攻守兼具靈活防禦之一環則可,但若一味只寄望於此,恐終將造成災難性後果。圖/民報資料照

無論「有效嚇阻」或「多重嚇阻」,以之作為攻守兼具靈活防禦之一環則可,但若一味只寄望於此,恐終將造成災難性後果。圖/民報資料照

本年6月以來,我曾在《民報》陸續發表數篇投書,研討台灣面臨中國入侵威脅,所應採納防禦對策,期能多少有助國人釐清觀念,摒除純取守勢,消極挨打戰略思維,並以「死守的結局即是死」這一警語提示國人。

有人認為我全無軍事素養,有何資格高談國防戰略得失。此言說來確是有理。然而也不可忘記,可能只有心無忌諱孩童,才敢直言國王有無穿衣服。我所提質疑和主張,或早已是不少有心朝野人士所想到,卻又不便甚至不敢公開說出,所以也或有需要搬到檯面上討論。本文也即綜合前此各篇投書所談作一總結。

依據媒體報導,時下被軍方奉為指導原則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是源自較早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而前者也是脫胎於國防部前副部長林中斌倡議的「多重嚇阻」,亦即他所稱以「水泥叢林的游擊戰」,組織城鎮戰乃至巷戰,和業已攻入都市敵軍周旋。

正如我前此在「不能忘記的鐵律」一文所指出,所謂「有效嚇阻」,基本構想是拒敵於境外,縱有部分敵軍登陸成功,也將之聚殲於灘頭。如今「有效嚇阻」蛻化為「重層嚇阻」,即是承認國軍已不能以海空實力拒敵於境外,甚至也難以殲敵於灘頭,而必須指望陸軍能在城鎮戰乃至巷戰中保住台灣,甚至要寄望於中國惟恐陷入泥沼,造成本身重大傷亡而不敢輕啟戰端,此亦即所謂「嚇阻」意義所在。

然而儘管所謂「多重嚇阻」、「重層嚇阻」、「水泥叢林的游擊戰」,說來都頭頭是道,說的比唱的更好聽,但無論是林中斌,或向三軍統帥獻策的馮世寬,似都未考慮到,甚至刻意避而不談的是,假定戰局已惡化到敵軍已攻進我方城鎮都市,國軍是否仍有戰鬥意志可言?如果這關鍵性的一問,其答案是另一個問號,則國人對這套理論即不輕易信賴,以免沉陷於不應有的虛幻安全感。

敵我意識模糊 對本國自由社會的蔑視

如果局勢真演變到,台灣必須倚賴城鎮戰以求自存,則指揮作戰國軍將領,能否一如二次大戰時太平洋諸島日軍守將,發揮出與國土陣地共存亡戰鬥意志,一般士兵又能否一如「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戰士,在都市廢墟和來犯敵軍浴血奮戰?答案恐不可能是很樂觀。

近年以來,大批國軍高級將領,甫經退役卸下軍裝,即如飛鳥投林奔向對岸,和對方軍頭歡若家人,所顯示不僅是敵我意識模糊,也隱約透露出對本國自由社會的蔑視,或至少也是疏離。國人恐也不能不質疑,現役高級將領,又究有多少人也是同一心態,一旦面臨城鎮惡戰,又能否有堅強戰鬥意志,有無可能在「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魔音召喚下不戰即降?

也是近年以來,台灣社會愈來愈尊崇所謂「開明」、「理性」、「多元」、「非暴力」等社會價值,而殊少強調人生悲壯的一面,真似台灣也一如南太平洋各島國,也已是全無外敵威脅世外桃源。結果是年輕世代也逐漸喪失英勇堅毅氣概。時至今日,恐已少有年輕人願意遵奉「生命誠可貴」壯烈詩句號召,為自由民主社會奉獻生命。年輕一代組成的廣大基層士兵,又能期盼能有幾人,在城鎮戰中堅守崗位奮戰到底,而擊敗殲滅敵軍?

以上所作分析,自不免令人心情沉重。然而冷酷事實也必須面對。無論「有效嚇阻」或「多重嚇阻」,以之作為攻守兼具靈活防禦之一環則可,但若一味寄望於此,恐終將造成災難性後果。

過去的歷史顯示 中國何曾顧及本身傷亡慘重?

「多重嚇阻」和「重層嚇阻」,似都有一不甚正確假想,認為擺出水泥叢林游擊戰之類決一死戰架式,可能讓對方顧忌到付出慘重傷亡代價,而不敢輕易動武。然而這一思維,也未免太瞧不起對方。當年國共戰爭進入高潮時,共軍以人海戰術猛撲國軍陣地,其後毛澤東揮軍「抗美援朝」,和擁有最先進武器美軍對抗,何曾顧及本身傷亡慘重?何況今天中國也未必認為攻打台灣,能有多大傷亡。所以嚇阻云乎哉,恐也徒然是自我安慰或夜行吹口哨。

時至今日,台灣面對中國入侵威脅,顯已無力抗敵於境外。而以現下軍心士氣,敵方一旦搶攤或空降成功,結局即或已註定。此所以無論「有效嚇阻」、「多重嚇阻」或「重層嚇阻」,都不足以言禦敵保台。也惟有建立足夠反擊武力,能將戰火帶到對方國土,才能釜底抽薪,達到嚇阻目的,而有效維護所謂台海和平。這也該是台灣欲求自存的最高明選擇。

當年中國倘在漢人所稱東北,擁有具備強大火力邊防軍,日本即恐不敢貿然發動「918事變」。美國若能在菲律賓佈署相當規模海空軍兵力,足以威脅台灣和中國沿海日軍,乃至日方本土,則日本諒也不敢發動攻擊珍珠港引發大戰。同一道理,應也適用於台灣之防範中國。如此淺顯道理,為何未見有人提起?莫非惟恐,提建立足夠嚇阻武力,即有可能被誣指為意在挑釁升高對立,有違不斷釋出善意當前國策,甚至埋下將來被失蹤禍根?

本文最後再次強調,唯有能擁有足夠攻擊火力,能將戰火延燒到對岸東南沿海各省市,才是有效保障台灣安全,維護台海和平之道。不知今天的三軍統帥和文武重臣能見及於此否?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