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自主 國防產業

 

由於國防部長馮世寬以「研發、生產、製造一貫化」為由,要求國防部研究,將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的二○二、二○五、二○九等廠,整併到國家中山科學院研究院內,以便未來達到國防產業一元化,預定年底完成評估分析後,並在明年執行。此事經國防部高層證實,確有軍備局的三個廠與中科院的簡併研究案,但目前尚未決定合併時間表。而媒體報導則指稱,國防部內部人士批評此舉是「鐽震案」翻版,是為了方便未來「搞軍火生意」之用,但遭國防部高層將領否認此一說法。

蔡總統一再強調,台灣必須加強自我防衛能力和促進國防產業發展。而重整並強化既有的軍事裝備研發產製機構,讓台灣的國防產業更加優化自然是無可避免的事情。至於未來台灣是否能因此就將研製的軍事武器裝備出口到其他國家?從台灣受制於自身在國際上的特殊處境來看,在現實上顯然仍存在著諸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太可能如同台灣其他的商品一般,絕非只要台灣想做就能夠「搞軍火生意」。

台灣受限於自身規模有限的軍品市場,如果台灣自行研製的武器裝備僅能提供台灣的軍隊使用而無法出口,單項軍品必然就不可能達到足夠的生產規模,達成「以量制價」進而節約台灣國防經費、帶動國防產業的永續發展。因此,如果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台灣將自行研製的軍品出口到其他國家,絕對是促進國防產業發展非走不可的一條路!

韓國在二○一○年李明博執政時就訂下了在二○二○年之前,韓國國防產業的出口規模將達到四十億美元,占世界總出口額五%的明確目標。在過去七年間,韓國所研製的軍用飛機、戰車與潛艦等主戰裝備也都在東南亞與土耳其等國家頗有斬獲,甚至於還屢次搶走中國的大單,可說是成績斐然。台灣如果真的想要落實「國防自主」進而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台灣人就該放下無謂的意識形態之爭,全力健全國防產業的發展,並爭取將自行研製的武器裝備出口到海外。

畢竟,當前國際上仍然是一個講求實力原則的社會,台灣只要能確實依循當前國際上對於軍品管制的規範,避免台灣製的武器裝備落入流氓國家與恐怖份子手中,藉由合法的做軍火生意,不斷提升台灣的國防產業研製水準與國際影響力,又有何不可?

(作者為公務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