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台灣總統的三件事

記者鄒景雯/特稿

中共十九大閉幕,政策出台,人事就位,蔡總統昨天採取「陽光政策」,就「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提出期望。這篇講稿,是一張充滿善意的笑臉,北京如何看待,是中國是否「強起來」的關鍵指標。

  • 總統蔡英文26日出席「兩岸交流3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記者廖振輝攝)

    總統蔡英文26日出席「兩岸交流3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記者廖振輝攝)

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對於中國這種量體的國家,早就已經是「偉大飛躍」,十九大的政治報告為何仍覺不夠?甚至還要樹立三十年的強國目標?其實,沒別的,就缺一個自信。

例如,蔡總統昨天並沒有迴避「九二共識」這道交流考題,九二當年,頂多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就算有共識,也是國共共識,一位民進黨籍的國家元首,提出其所屬政黨曾經與老兵站在一起,上街頭抗爭返鄉探親,這不就是比國民黨還更早的八七共識?不僅如此,蔡總統並且公開強調尊重這三十年來的一切歷史事實,也概括承受兩岸簽署的各項協議,實則意味著:一脈相承的主政定位。話,都已經講到如此地步,習總書記如果具有充分的自信,這麼大個的人,面對小巧玲瓏的對象,一定會有更優雅的迴旋。

當然,台北充分理解,北京在致力「中國強」的進程,「和平」這個關鍵詞,是承諾、還是裝飾?全然無法操之在己;因此在對中國好話說盡之後,面對十九大之後一人領導的局面,台灣絕大多數的民意會轉而要求台灣總統必須戮力做好三件事,一個是國防,二是經濟,三則是強化對美(日)關係,來確保兩岸的「僵局」得以維持下去,而不至於惡化。

在多邊動態賽局之下,這三者之所以是要務,在於國防與經濟,關乎台灣真正的實力,既涉及自身生存的基礎,也影響後者,也就是國際交往的能量;而與美(日)要不斷鞏固結盟,則在防範美中另兩方之間達成交易、出售台灣的利益。這情況,台灣不是沒遇過,一九七一年季辛吉敲開中國的大門,之後一系列的演變,至今效應未除。習政權同樣深諳此道,現在擺出的陣仗,正是打算透過美國「處理」台灣問題的大國外交路子,因此,台灣的總統沒有其他比這些更重要的事,唯有戰戰兢兢地盡好主政責任,才可確保均衡點不被改變。

不過換個角度,從北京的立場來看,決意熱美、冰台的後果,會把台灣加速推向美日,真的是最短路徑、最省事的做法嗎?中國的政治菁英如果真在意與台灣長遠關係的發展,自信面對台灣存在的現實,若竟是如此困難,那又要如何「強起來」?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