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薪資不在例休

 

何以小英政府原本要為勞工爭取更多權益的「一例一休」變成棘手燙芋?原因在於誤診了問題的關鍵。為要弭平全國一致的休假日,單純從工休日數切入,卻導致整個政策削足適履。最嚴重的是忽略了勞務工資有結構性被壓低的傾向,這才導致即使限制工時工休,也無法有效保護勞工權益。

台灣經濟發展至今需要自問:除了行銷勤勉耐苦的民風,廉價拍賣人工勞務之外,台灣有啥優越條件能當作製造業出口的競爭利基?以代工出口為主幹的經濟發展概念,必然形成以競爭力為藉口,刻意壓低薪資的就業環境。低薪結果,勞工就需加班,加班現象就產生無窮無盡工休工時的細節爭執。

高舉出口大旗,企業聯合壟斷壓低薪資,必然造成整個台灣跨行業的薪資低落。其影響就是,引進外勞,把廉價人工往台灣集中,讓台灣變成廉勞的匯集地,根本無從期待產業升級。反而是,台灣所培養的中高階技術人員,自然往外跑了,這就形成惡性循環。

在產業創新無路下,唯一的選擇便是繼續找尋更廉價的人工產地。「新南向政策」說穿了僅是轉移陣地,扭轉原本對中國投資的方向罷了,其基本思考仍在維持低成本代工的層次。

除了出口概念導致薪資被壓低,另外促成年輕世代低薪的原因明顯是結構性的社會問題。這現象光以能源業(石油、瓦斯)為例,就足以展現台灣資方缺德的嚴重性。這些能源的來路百分之百進口,最終內銷價也比美國貴,但為何能源從業人員的薪資卻少得可憐?一個桶裝瓦斯的員工,連桶肩扛爬梯上四樓,才賺幾十元而已,中間差價,遺落在何處?

雖然中油員工薪資可能高過國內其他行業勞工,但既然能源進口成本與最終內銷價都具美國水準,為何從業員薪資仍然相差美國那麼大?可見台灣能源業從資本所賺得的利潤,是高到不合理:低廉勞務所節省的成本變成資方增進利潤的來源。

所以說,低薪現象的普遍化,不僅是接單代工出口概念所造成,更反映出從成本到最終內銷價之間的利潤,係結構性偏向資方的超額所得。既然結構性產生低薪,怎可能不需加班?為了生活,必須加班;加班越多,資方賺越多!政府考慮×工×休根本就是隔靴搔癢。

賴院長該針對結構性的低薪開刀,才能治療一例一休的工時工休問題啦。

(作者為經濟學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