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者,還是投機者?

談APEC「宋領袖大使」

APEC峰會落幕,「宋領袖大使」這幾日與亞太國家領袖的「自然」互動亦不斷躍入媒體;當宋楚瑜抱著滿滿的「外交成果」向總統府報告時,吾輩也不禁開始思索,宋作為「APEC大使」,與台灣外交戰略的幾點思考:

(一)國際社會的「突圍者」?作為台灣少數仍能「順利」參與的國際場域,參與APEC的目的之一不外把握機會與其他國家進行「自然友好」乃至「實質」的互動;以此面向,宋所做的可謂竭盡全力。惟宋終究不具行政權力,甚至不對總統府的決策產生影響─無論欲做下一輪「突圍」或參與區域經合,台灣都還需要政府擁有更具高度的戰略規劃。

(二)台灣價值的「守衛者」?而宋個人過去(或現在仍是)秉持的認同與意識,又是否能代表目前多數的民意;甚至,是否代表蔡政府的理念?抑或,其又只是另一「只要拚經濟,其他都不許」的「安定力量國際版」?如過去「馬習會」帶給國人的餘悸:越重要的國際場合,越可能因黨國守舊的意識形態,而錯失了向國際為「台灣」發聲的機會。

(三)兩岸關係的「破冰者」?扁政府與蔡政府,都將宋視作既能與綠營合作,又能為中國接受的「破冰者」;但此行結果已證明:中國對民進黨政府與台灣民意的漠視與敵意,並沒因宋而改變。北京一貫的對台立場與手段即是如此;但換個角度,就算中共「指定」或「獨厚」特定政黨或人物作為唯一接受的「兩岸窗口」,台灣人民又豈會輕易接受?

(四)下次選舉的「投機者」?從立委、監委、總統府資政到領袖大使─蔡政府對宋所釋出的善意十足;但親民黨在國會內外,許多議題卻仍與國民黨站在一邊。此或是其基於「永遠的反對黨」立場進行的監督,卻也不禁讓人懷疑:其是否只是想藉著蔡政府所給予的舞台,為選舉累積曝光與能量,而非真心合作,希冀解決國家的困境?

而當這一切又重新淡出媒體版面後,想必那國人共有的惆悵,卻仍將揮之不去:為何,我們需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握手與屈膝,甚至是中國的同意或默許,才能在國際場合,換來一點「曖昧不清」的生存空間?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碩士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