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處理高等教育的危機

 

紛擾十多年的文化大學董事會內鬥,昨天又傳出董事長以校產遭掏空為由,控告執行董事背信,為私立大專院校紛爭再增添一例。文大董事會一案,發生在各界關注私立高校亂象和問題之際,校產通私產只是其中的一環,行政院上週四通過「私立大專院校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尤凸顯高教危機已現,必須嚴肅看待、積極處理。

在我國一百五十七所大專院校中,私立高校不論學校數或學生數都居多數。不過,就辦學品質與績效而言,私校較諸公立或國立院校都瞠乎其後;這與美國的私校為高等教育名校主流,大異其趣。不僅如此,我國私校主要由於興辦者把學校當私產,以致問題叢生,紛爭不斷。

家族化最常見。知名私校連續三代掌握經營權者,所在多有;由此還衍生出校產通私產、董事會不當干預校務、董事不當支薪、採購營繕圖利特定關係人等利害衝突問題。主其事者既把學校當私產,巧立名目違規收費、詐領學雜費補助、資金調度及財務帳目不清等現象經常可見。私立高校雖不無正派經營的辦學者,但淪為「學店」的不當或違法行徑,更常令社會痛心、學子受害。在此不甚理想的現況,不僅較小型的技職院校狀況頻傳,知名的私校也不能免於弊案紛爭。

除了辦學經營的亂象叢生,私立高校還面臨更嚴厲的挑戰,亦即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不但其負面效應明顯,且已釀成危機。少子化絕非短期間形成,但教育政策規劃當年卻輕忽少子化要素,在青少年人口欲增不易的情況,反而大量擴充高等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計,短視的教育政策導致如今的困境,大專院校缺額現今已六.三萬,其中私校達五.三萬。

高等教育供過於求的狀況極其明顯,既造成重量勝於重質,技職教育機構大量升格,學用落差卻反而擴大;學歷貶值、大學生滿街走、流浪博士劇增,是其必然結果。另一方面,高校招生搶破頭,出現以「人頭學生」虛飾註冊率、土木系搶招餐旅科學生等怪誕現象。少子化對高教的衝擊有其普遍性,私校因過度擴張而導致的困境及亂象卻更顯著。

在高教供需失衡的情況,有些學校尋求向外招生,這原不失為應變的好辦法,但今春出現世新大學與中國方面私簽「一中承諾書」事件,凸顯了國際化不足的大專院校,為搶學生而把中國化當國際化,不惜屈從中國政治需索的自我作踐。相形之下,教育部近日提出新措施,打算經由技職學校與海外台商合作,鼓勵技職院校招收新南向國家的學位生,或培育新住民第二代半工半讀上大學,寒暑假在台灣實習,學成到新南向國家台商企業當幹部。如能務實推進,不失為緩解技職及高等教育失衡的對策之一。

然而,高教供過於求的問題來得又快又猛,行政院通過的私校轉型及退場機制顯有必要。必須強調,少子化效應衝擊對象不分公私立高校,公立院校即或較無退場的迫切問題,但整併調整的挑戰也不能免,且其間的難度同樣不能輕忽,須有適當的規劃、配套及溝通,方足以成事。私校無疑衝擊更迫切、問題更複雜、困難及阻力也更大,行政院從私校著手,須有改革的意志與決心,才可能達標。

去年六月送進立法院審議的私立學校法修正案,就是前車之鑑。修法旨在透過增設公益董事、補強公益監察人、限制董事長及董事任期、釐清董監之間關係,以避免家族化。但修正案至今尚未進入二讀,通過仍遙遙無期。這一案例顯示,私校牽扯利益甚大,應為全民利益把關的立委,很容易淪為「利委」。

強化監督私校已非易事,要其轉型、退場,牽涉利益更大。然而,私校問題絕難逃避,這是為過去教育政策輕忽少子化及管理失當在收拾爛攤子,失敗的後患無窮,教育部、行政院與執政團隊既為教育、也為台灣整體,都只有把變革做成功這一結果。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