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民主國家的國會採訪規範

 

作為一位曾經在國會工作有個十年左右的國會幕僚,看到最近有關委員會現場媒體該不該回到媒體區(旁聽區)的爭執,不禁感到有點意思。不少人為了這個臉紅脖子粗,或者覺青(或老覺青)上身,卻忘「比較使人產生智慧」這句不知道哪裡來的老話。

到底其他民主國家,國會的採訪模式究竟是怎樣呢?沒個基準,大家互相拋帽子貼標籤真搞得氣呼呼,真的很好玩嗎?(攤手)

首先,就先說說國會開會的媒體開放原則

基本上,舉凡第一老牌的英國,最一板一眼的德國,浪漫走在革命前面的法國,或者是美國這泱泱大國,樓上的日本,到了民主年齡和我們差不多的韓國。國會議場基本上都是開放直播,並且在無法干擾到議事進行的距離上(多數為二樓,包廂之類設計)設有旁聽或記者席。委員會則多半「例外公開,原則閉門」。所謂例外,就像公聽會、聽證會等等。預算、法案審查的討論,原則上沒有公開(就是議事以外的人員不開放旁聽),部分國家委員會接受媒體記者在旁聽席採訪(但電子、攝影不入內)。

這樣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國會是國家最高的立法權所在,立法權運作時,所有的訊息揭露都必須在不干擾議事進行的原則下進行。

再來,那這些國家在國會採訪上都有什麼規定?

最普遍的,就是畫面構成的規定,基於國會尊嚴與權威的維持(不受干擾),國會現場媒體都有專屬的媒體區,除了提供訊號的國會頻道外,電子拍攝的角度也受到規範。例如多數國家都規定議員發言的拍攝以上半身為原則,不能隨便Zoom in Zoom out(特殊狀況需申請),多數國家非備詢官員、工作人員都不入鏡,例如法國、英國還有美國跟日德國會,會場騷動時會規定聚焦在主席台,非特殊狀況騷動現場不入鏡,(畢竟有時打架假睫毛會掉、假牙噴出),共同點是旁聽席(記者席)不入鏡。

關於畫面的構成,上面說到的多數國家還有一些很接近的規定,例如不能刻意拍攝國會議員的特徵(例如禿頭)、不能一直拉近拉遠鏡頭,不能拍攝國會議員或官員手上的文件內容(包括手機、平板內的訊息)。

以上這些就是幾個算得上老牌或者成熟的民主國家國會的媒體採訪規範。基本上沒有任何民主國家會限制媒體在國會採訪,這些國家裡無論議場或是委員會中,除了國會議員自己,也不會出現採訪人員在當中穿梭,甚至加入現場的畫面。所謂新聞自由的確保,是在於現場資訊的一體公開,讓採訪者得以觀察、描寫國會議事的實際狀況,基本上台灣的國會,委員會的公開直播,超過上述這些民主國家原則不公開的程度,國會議事直播的即時和全面也不在這些國家之後,所謂隔離的說法,就看看人家都是怎麼安排的吧。

還是老話一句,這國家現在最缺乏的,就是社會學的科普吧!

#黑白集不能黑白講
#去去練過再來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室內圖像裡可能有9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坐著和表格

< 資料來源:黃重諺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