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功德院

記者鄒景雯/特稿

行政院最近被稱為「功德院」,賴清德也被改號「賴功德」,甚至昨天在行政院門口的勞團,就勞基法再修正進行陳抗,演出的是誦經落髮「做功德」;功德二字被這樣對待,相信絕對不是一個世代所充斥的價值觀,否則,這恐怕會是這個世代本身很大的一個危機。

  • 行政院旁人行地下道,被青年團體張貼「功德院」貼紙。(資料照)

    行政院旁人行地下道,被青年團體張貼「功德院」貼紙。(資料照)

什麼叫做真理?不論如何爭辯,最起碼都應該以事實作為基礎,相信不會有太多人反對。以這樣的通則,看待功德事件,絕大多數的人也會一目瞭然。

十一月廿四日,賴揆在出席衛福部「一九六六長照服務專線開通記者會」時,全文是這樣說的:「所以我們做這個事情,照顧老人可能薪水三萬多元,好像不值得,工作困難條件、環境已超過忍耐程度,愛心施展有一點困難,我在這裡要勉勵第一線照服員,把它當作功德台灣的社會理念、做善事的行為。真有碰到困難,希望衛福部也有機制解決,不要讓照服員在第一線獨自面對、獨自承擔,他只有兩種選擇:繼續忍耐或離開工作,這樣不好,這要隨時檢討、隨時調整,讓整個制度更加周延。」

一字一句,完整重讀這段敘述,要理解賴清德想要表達的原意,一點也不困難,他既無照服員應該領低薪的理所當然,也無要求對照服環境逆來順受的延伸引導,鮮有人會因此產生惡意連結。然而這段談話被片段截取之後,經過網路,發展出後來的「虛擬效應」。

稱為虛擬,就是不真實的。在一個不真實的事情進行個人的投射,那成了什麼?易言之,行政院、賴清德,乃至勞基法的修正,沒有一個是不可以批評的,但是以所謂的「功德」來作為攻擊的論據,這很難讓人感到敬佩,從而對於其訴求爭取較多人聆聽,也會成為障礙。

「功德」這件事,至少反映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對相當多的世代來說,功德,也就是行善,做好事,如果將之與自己的工作相結合,並沒有很大的違和感,甚至可以是精神上的撫慰,何以對某個世代來說,卻與「幹話」劃上等號?如果是因斷章取義被誤導,那麼在瞭解全部原文後,還要維持相同的認知嗎?如果答案為「是」,那麼這個世代的臉譜已經浮現。

另一個是,在歷史的進程中,一點都不缺少年輕世代衝撞既有體制的事蹟,細數各國的經驗,凡是掄起左派理想旗幟的革命者、運動家,多數是愛國者,他們打擊的是皇權、帝制、腐敗,思考的是群體的利益,寧可犧牲小我,甚至拋頭顱、灑熱血。但是今天在台灣,這個世代給不少人的印象是,他們爭執的,似乎總是在還他們七天假,有些還是莫名其妙的威權節日;週休二日不能移動,強制全體都要照辦;上班八小時,多一點就是過勞死的格局之中打轉。兩相比較,鮮少涉及大我層次的探討。老實講,稱他們是左派,是言重了,前述其所關心的,僅僅只是一己的確幸而已。

相信,以上二者,全是誤會。因為,每個世代都會過去,每個世代也都會掌權,每個世代更要為自己的世代負責,這是顛撲不破的循環與世道。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