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守望著香港的民主掙扎

 

香港民主長期掙扎於「祖國中心」的漩渦,年輕一代終於提出「三自一獨」(自主、自救、自決、獨立建國)和「2047香港自決」的新訴求!圖/翻攝網路圖片

香港民主長期掙扎於「祖國中心」的漩渦,年輕一代終於提出「三自一獨」(自主、自救、自決、獨立建國)和「2047香港自決」的新訴求!圖/翻攝網路圖片

 

文總副秘張鐵志、台大教授何明修、中研院研究員吳叡人等學人,近期先後赴香港出席學術交流的簽證遭拒。顯見北京對「港台交流」的遙控範圍,已從社會運動者,擴大到學術活動。吳叡人呼籲,台灣身為東南亞的民主代表國家,應該積極尋求和香港未來合作的新模式。

香港的民主法治、言論及學術自由,都早先於台灣,80年代就有了直選。台港兩地人民的命運酷似之處,在於我們都遭遇「非自主性主權轉移」和中國因素。香港九七前的中英談判,與談判後的政權移交運作,住民都「被缺席」。加上後九七的特區運作模式,與「一國凌駕兩制」的極權思維,引爆了2003年50萬人的七一大遊行、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和2014年的雨傘運動。

北京政府害怕香港民主運動激起國內效應,一面封鎖消息,一面民族喊話,說是「中國把香港從殖民者手中救回來,可香港人卻反咬胡鬧⋯⋯」「這是國際反華勢力,利用香港威脅咱們中國⋯⋯」等語,果然激起了對前帝國存有「百年屈辱」的中國人的仇港情緒。

實際上,英國在香港只有建設、沒有壓迫,西方文明充滿著和平自由、繁榮與活力,香港人難以萌生反西方的本土運動。反而回歸以後,北京扼殺香港普選,催生了香港年輕世代的新本土主義思潮(註)。

中共向以「歷史有載」作為掠奪南海和併吞台灣的藉口,而當面對《中英聯合聲明》時,卻說「歷史文件」不具現實意義,乾脆片面宣佈作廢了事,和無賴有何不同。《中英聯合聲明》原本保障香港人在「一國兩制」下,享有不同於中國的自由與司法獨立,以及「50年不變」的資本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

然而中國外交部在今年「香港回歸中國廿周年紀念日」前夕,公然否定了承諾。香港民主長期掙扎於「祖國中心」的漩渦,年輕一代終於提出「三自一獨」(自主、自救、自決、獨立建國)和「2047香港自決」的新訴求!

中研院研究員林泉忠說得對,天然獨在台灣茁壯、在香港萌芽,有一個共同的推手,那就是:中國!

(註)有關「催生新本土主義思潮」
一、根據林泉忠《誰是中國人》一書中的闡述,「新本土主義」是相對於2015年以前,舊日香港人的「自我身分認同」。
2015年以前,香港人的身分任同,基本上只停留在與中國人不同的範疇,並未達到民族主義階段。緣於香港曾經在1967年受左派(支持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發生對抗港府的「六七暴動」,促使1970年代香港居民開始普遍產生「香港是我家」的意識。
二、筆者歸納認為,1970年代是「香港人新身分認同」的「受孕」,2015年以後,是「香港人新身分認同」則是受雨傘運動「催生」。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