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港‧假港:地名的野生思考

正港‧假港:地名的野生思考(一四五)
不是中國山寨版的正牌真貨,咱臺灣都會叫做「正港的(chiànn-káng-ê)」,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有收錄此詞,有釋意可惜沒詞源。沒詞源,原因也許很多。譬如「常用」,能用就好,無須知理由,等等。

老番這裡用點挑釁口吻,來跟語言學老朋友答嘴鼓一下,讓新舊年交替之際,動動腦吵吵,熱熱鬧鬧。沒詞源,其中一因,有無可能是辭典編輯教授專家認為「言詞的歷史」比較不重要,因此拙於此方面的探究?

歷史人(historian)恐怕就比較考究了,因為語詞會放射出歷史成分。「正港貨」的相反詞,是「假港貨」?答案,錯!「水貨」?也不完全對。水貨,與舊時代航運商人躲避課稅的正口(正港)而「走水cháu-chúi」越區販貨有關;所販賣之物,就是「走水貨」。換句話說,以前「正港貨」與「走水貨」,與仿冒、贋物(nisemono)無關。今天的「水貨chúi-hùe」,還保留這個語意。

歷史人會繼續告訴你,當年貨船不走正港,除規避課稅外,還怕被官府恣意徵調船隻幫統治者運載米穀去中國、搭載天朝大兵來屠殺自己同胞。於是呢,他們兩、三百年來,就走正港外的「偏港」或「小港」,負起運輸民生物資之大任。高雄不是有「小港仔Sío-káng-á」?

臺灣也不是沒「假港Ké- káng」,就在淡水,不知當地人還這樣叫否?這「假港」有著名的船難歷史,不知有無人講過,以及解釋為何叫「假港」?這港,可不是假的。老番得替從事「歷史學」研究的後輩保留職業市場,這裡不能講,也得裝神弄鬼一下。不然,教育部與文化部在處理歷史時,好像很少請「歷史學」出身的人參與,老是以為研究歷史的各科學者,

就是歷史學者。唉,這世界歷史專家一大堆,歷史人相形斯人獨憔悴。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沒有自動替代文字。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 資料來源:Kaim Ang的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