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個不外移的理由


記者鄒景雯/特稿

最近,不少社會中堅階層有怨的探問:「能給一個不離開台灣的理由嗎?」這樣的氣話,起初一笑置之,不料逐漸增多起來,形成一種不可輕視的徵兆。因為,這樣的聲音,來自於菁英階級對子女的未來,以及中產階級對自我的安排,是什麼因素觸動了他們連「愛台灣」都變得困難?

一個理由出乎意料,是對於中國逕行啟用M五○三雙向航路及三條銜接航路,政府的處置效果不彰。事實上,自對岸於一月四日宣布以來,國安會已連續召開多次高層會議,總統府也多次發布了蔡總統的呼籲,但是中國與香港航班繼續我行我素,這個情況不止是騷擾台灣人民,也構成了若干國民關切政府處置能耐的重要事例,北京當局這個行動是鎖定台灣的準備行動,已經嚴重破壞現狀,但是政府的幾波回應軟弱無力,諸如「無益區域穩定」等語言,讓不少人搖頭不已。這麼說,倒也不是要政府成了只會叫不會咬人的狗,然而有沒有可作不可說的實際具體作為?國人的信賴主要來自於結果論,一點也輕忽不得。

另一個更大的理由顯而易見,那就是主政者的施政路線搖來擺去,給人多數似乎必須服從少數的錯愕感,甚至形成另一種形式的「少數統治」。勞基法的再修正過程,是一個眼前的顯例。減緩「一例一休」施行以來的民怨,原本是去年九月賴揆上任後的府院共識,之所以要採取修法途徑,而非林全內閣主張透過函釋來放寬,係著眼於有更大幅度的彈性,以免過於僵固的法令綑綁勞資雙方發展的手腳,甚至根本無法施行(例如輪班制休息間隔十一小時至今未能公布即是)。

彈性,正是在專法尚未訂定前,暫時給百業一個各取所需的空間,如果實在對勞資對等協商不抱信心,政府多的是工具去介入,絕不是本末倒置,要所有的企業都要倒退到三十年前去落伍運作。但是歷經多次協商,在去年底初審通過的草案版本,到臨時會前夕,又加設了關卡,把修法的實益大打折扣,果若早知如此,又何必勞師動眾、積極施政,循林全的消極作為,不也相差無幾?這種蛇行,反映的是缺乏領導的方向與堅毅的信念,才會一遇壓力,就看人出菜,問題是菜出得完嗎?

其實,「一例一休」討好的是部分年輕世代,卻得罪了廣大的受僱者,坊間各家民意調查早已清楚顯示此一科學結果。這些受僱者中,不分顏色,更有為數頗多的民進黨支持者,甚至是真正的苦勞大眾。太多實例直指,過嚴的加班制度,讓資方順勢降低成本,不少勞動者因而失去增加收入的機會,全拜這些政客之賜。

苦勞階層也許跑不掉,但是具有全球移動能力的階層,如果同被一個過時法令限制了競爭力,為瀰漫的失敗主義氛圍困擾,因而不如出走念頭萌生,台灣將伊于胡底?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