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與「台灣獨立性」

 

美國眾議院日前無異議通過台灣旅行法,要求美國政府應鼓勵美台在各層面進行訪問,北京不滿自不在話下。這項法案要成為法律,還需要參議院通過同樣的法案,並由總統簽字。參議院版的台灣旅行法,已在去年五月提出。去年底,川普簽署的二○一八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建議美台海軍艦艇互訪,引起中國駐美公使撂話:若美國軍艦抵達台灣,將啟動「反分裂國家法」武力統一台灣。政治,軍事,美國隨著中國威脅上升,對台灣的友好表態,明顯影響了中國的棋步。不過,因此期望台美關係「正常化」,便過度推論了。

從「一黨專政」進化到「一人專政」,習近平對台灣的威脅行動也更凌厲。中國國內的權力鬥爭,從薄一波之子薄熙來被判無期徒刑,接班人孫政才遭雙開,到溫家寶之子溫雲松被捕,在在顯示鄧江胡時代的集體領導、任期制已名存實亡,新的獨裁體制於焉成形。新威權,新國力,新科技,將國家暴力推到一個歷史的新高點。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被關押至死,其妻子劉霞也至今尚未重獲自由,堪稱定於一尊的習近平向西方國家釋放的特殊訊息,它意味著中國的特殊國情,絕不接受西方的普世價值。中國的走勢,會不會是現代版的「黃禍」?

新國力,讓中國對台灣在內的周邊國家,不斷進行武力、經濟雙管齊下的戰略擠壓。其中,台灣被中國視為突破第一島鏈、徜徉太平洋的突破口,自是首當其衝。馬政府執政期間,一意配合中國的霸權崛起,讓其政經勢力長驅直入,且在南海、釣魚台等國際爭議為中國跑龍套,連國際活動都甘採附庸模式。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馬英九的傾中總路線,二○一六激發人民反撲,國民黨首度完全在野,至今欲振乏力。而中國在亞太的戰略衝撞,則觸發了自由印太的戰略重整。台灣,也在美國為首的地緣政治轉變中,順勢從亞太延伸到自由印太,依舊是不可或缺的拼圖。

近年來,尤其川普政府以來,美國提高了對「台灣獨立性」的重視程度,或者說,對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的實踐,增加了不少過去沒有的行動詮釋。這對台灣,自然是正面的。但也要清楚看到,更大的背景是中國霸權崛起,美國基於國家利益,需要以此求取戰略平衡,有異於「台灣獨立」論述。而客觀上,近二十年來,台灣的綜合國力緩下坡,經濟、外交、國防等硬實力望中國莫及。假使台灣長期貧弱不振,當前的美國優先主義恐怕無法提供空白支票。所以,更緊密的夥伴關係,至少我方要有足夠的硬實力,方能透過台美合作徐圖前進。

冷戰時代,對西方民主陣營而言,台灣主要的作用在於,實質的軍事結盟與形式的民主示範,堪當圍堵共黨勢力擴張的前線。冷戰結束,全球化揭幕,民主的價值,逐漸被經濟取代。現在,西方國家的中國話語,說來說去不脫市場與工廠,敦促中國的民主演變已非主旋律。於是,台灣後冷戰的民主落實固然可貴,民主的市場價值卻不可同日而語。唯獨軍事角色,由於中國霸權崛起的戰略衝撞,台灣依舊保有麥克阿瑟說帖的價值:若成為敵人擊不沉的航空母艦,對美攻擊能力將增加百分之百。從重返亞太到自由印太,台灣的軍事角色受到比民主角色更務實的重視。

於是,對內而言,台灣要完善民主法治,避免民主淪為暗助敵國的保護傘;同時,在中國襲擾下確保國計民生於不墜,以成長拉動分配。至於國家間的自由貿易,乃是經濟活力的出入口,台灣必須理性計算「想拿甚麼」與「該給甚麼」,切勿以民粹情緒干擾經濟理性,致使更無力擺脫中國經濟磁吸。同樣迫切的,則是善盡軍事盟友的作用,把國防視為硬中之硬,讓台灣連結於集體安全體系,以此力抗對岸的強大勁敵。從台灣關係法到國防授權法,美國對台灣的戰略定位益發清晰,以軍事協力強化「台灣獨立性」,捍衛台美的共同利益。而這,既是台灣借力使力、以小搏大的槓桿,也是將「獨立性」極大化的空間。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