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 南向 藍海

 

台灣自西、荷時期已有三百多年曬鹽歷史,很多地方的舊地名都稱為鹽埕,如起於一七○一年高雄打狗鹽埕「瀨南場」;另台南府城內流傳有行俠仗義的賣鹽順仔民間傳奇故事。台灣最早曬鹽場是一六四八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就近從中國進口數十擔碎石磚塊來建造,位於台南市南區鹽埕附近「瀨北場」,成為我國商業製海鹽的始祖,極盛時全台最大面積七千甲每年產量逾五十噸,至二○○二年台鹽公司停止曬鹽場約三五四年的歷史。國內曬鹽改向國外進口,食用鹽則仍由苗栗通霄的精鹽廠利用離子交換膜電析法採鹵,再用真空式蒸發罐法煮鹽精製而成。

印尼人口數約二.六億人為世界第四也是南亞最多人,國土面積近二百萬平方公尺,在南緯十一度與北緯六度之赤道區,具萬島之國稱譽且海岸線長度是全球前三名,屬熱帶性氣候。由於季風分乾、濕兩季,平地年雨量近二、三毫米,山區最多可達六千毫米,每年雷降雨約三至五個月,也是重要石油輸出國。每年食用鹽需求量約三六○萬公噸,有一半以上仰賴進口補充,受到氣候變遷致雨季延長影響,這幾年竟然鬧鹽荒,致價格飆漲近十倍與民怨四起。

我國過去執政者把籌碼全壓隔壁鄰國之施捨,今日分散風險增加南向政策的投入。印尼自然資源豐富卻缺鹽多年、而台灣天然資源貧乏但停產已有三百年的曬鹽多時,剛好兩國可互補。該國主動爭取我國針對急需製鹽、製糖、煉鋼、電力、造船、水壩興建等六大民生基礎建設實力的國營企業投入,適時提供我們台灣辛勤個性與管理能力及電腦資訊運用極強的各產業生存空間。我們擁有五十年來開發中國家升級為先進開發國家的亞洲櫥窗之經驗,再導入台灣製造綠能與太陽能的產業設備,以利協助該國或南亞及印度各國之經濟開發與升級來嘉惠民生,同時也給台灣產業有新的出路,能夠開疆闢土另增產值與價格,亦可運回台灣填補使用與精煉原物料加值升級再運出國際貿易,如此南向政策就可創造另個豐碩資源生產基地與銷售新興市場的台灣藍海策略。

(作者為工程技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