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國的國力與素質

   

近年來國際上很流行講「國力」這兩個字,像是「美國國力日衰」、「中國崛起、國力日盛」等。西方媒體也在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之外,創造「銳實力」(sharp power)這新名詞來形容中國對外的兇悍霸道。

領導統御也算國力

在國際關係學裡,國家的利益決定目標、目標決定政策;而執行政策、達成目標、捍衛利益的加總即為「國力」或「實力」。那什麼是國力?如何計算? 

一般來說國力的內容是指一切可供利用的資源,包括支配國內外人民思想和行動的政治權力、地理形式、經濟力(尤其是天然資源及工業能力)和財力、人民(包括數量、品質、性格、精神、教育等)、科技基礎、軍事組織與戰力,以及作為統合因素的領導統御。 

所以國力的組成元素是戰略、軍事、經濟、政治力量和弱點的混合體。它一部分是由軍事部門所決定,但更重要的是領土的大小和位置、疆界的性質、人口、天然資源、經濟結構、技術發展、財力、種族成分、社會團結、政治程序等,再加上常被稱為無形因素的所謂「民族精神」。據上述可制定一個計算公式來說明:Pp=(C+E+M)X(S+W)。Pp=Perceived Power(可感覺到的國家力量)。C=Critical Mass(重要實質)=人口加領土。E=Economic Capability(經濟能力)。M=Military Capability(軍事力量)。S=Strategic Purpose(戰略目標)。W=will to pursue national strategy(追求國家戰略的意志)。 

中國離偉大仍遙遠

這個公式頗有爭議,因為意志、精神、重要實質都定義不明,且無法量化,只能當作概算,是大致衡量一國實力的指數。如果就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來看,美國目前都勝過中國。硬實力主要是軍力,美國空、海戰力比中國強大,雖然差距正在縮小,但中國在可見的未來仍非美軍的對手。軟實力主要三項來源:文化(對外國也有吸引力)、政治價值(在國內外都能落實這些理念)及外交政策(有合法性及道德權威),中國在這三方面都落後甚多。美國大部分的軟實力來自公民社會──大學、基金會、好萊塢、大眾文化等,不是來自政府。諾貝爾獎的美國得主人數遙遙領先各國。中國誤以為政府是軟實力的主要工具,例如北京在國際推動的孔子學院遭到排斥;剛好相反,他國對強國的政府宣傳很反感,民間的軟實力才是利器。中國要成為偉大的國家,以目前的素質和水平還差得遠。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