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總統的歷史定位

 

蕭新煌/總統府資政

有好一陣子輿論界和政治觀察者都在問,民主化以來的幾位台灣總統,他們的歷史定位會是什麼。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問題,以下是我粗淺而大膽的看法。

解嚴後的李登輝總統(一九八八—二○○○),他的歷史定位會是:建構民主體制

政黨輪替後的陳水扁總統(二○○○—二○○八),他的歷史定位將是:打造新國家認同

換言之,解嚴以來迄今的前兩位總統,他們的功過不難評估。就民主和國家認同而言,李、陳各有貢獻,也各自代表了戰後台灣這兩個典範移轉的承接政治領導人物。但第三位繼任的馬英九總統在這兩方面恐怕就相當失分,也耗損了前兩位李、陳所累積的民主本錢和認同資本。如果說在馬八年裡,為了實現他親中和統一的意識形態,名是為使兩岸關係解凍與和諧,卻讓台灣的民主倒退和國格受損,我想很多人不會反對。

那蔡英文總統(二○一六— )的歷史定位又會是什麼呢?這恐怕得從小英政府受人民付託的期待和責任談起。在二○一六年總統大選之前的二○一四春太陽花公民運動和二○一四冬的地方選舉,台灣社會都已瀰漫著不滿民主衰敗和台灣認同沉淪的集體情緒。民進黨贏、蔡英文被選上總統,不就是要她挽救和鞏固台灣民主命運以及不再向中國叩頭稱臣、甘作帝國中國的朝貢國嗎?一年半多來,小英政府整體來說,的確在對內救援民主和對外堅持國家認同上,都很嚴肅和積極在做,前者是劍及履及(急驚風)的大作,後者則是沉穩以對(慢郎中)的小作。

小英的民主作為就是大刀闊斧地除弊改革,從「一例一休」的修正、「公務人員年金改革」成案、「同婚(多元婚姻成家)釋憲」、「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修正,到「公民投票法」修正、「不當黨產處理」的落實、「司法改革」的起步和「轉型正義促進條例」的公布,在在都證實民進黨的民主改革舉措並沒有瞻前顧後。前述幾個改革在國民黨、民進黨前朝政府都曾光說不練或是都不敢想。可見小英總統的改革決心和膽量恐怕更大於李、陳兩位前總統;馬當然是蔡的對立面樣板。

也因為這種改革步驟大和急,一個接一個,不但讓一些一般公民以為小英光破不立,對同情的政治觀察家來說,會評她樹敵多於交友。對政黨政治現實來說,改革的受益者是整個民主體制,而非特定或具體的「選民」,而受害者卻歷歷可數;於是受益者沉默,受害者卻跳腳,這就導致一年半來,台灣民主雖已被救,也有深化和鞏固的成績,但政府民調卻沒得到肯定,反而下降。

至於對中國「說不」看起來好像是小作,其實也是需要莫大勇氣和堅忍的耐力。這看在傾中統派眼裡,他們認為那是「反中」、「自閉」、「挑釁」,當然會把一些中國一年半來的霸凌惡行反而歸罪給小英的「不接受九二共識」。另外,對台派傾獨的深綠人士來說,小英卻只是「堅持的溫吞不作為」。所以小英的不讓步和堅忍作為,都會被統獨兩派斥為不當和過猶不及,當然也就批評聲不斷。而這兩派積極份子卻又都被媒體寵愛,一再在媒體嗆聲,當然對小英的聲望一點都沒幫忙;更在部分媒體渲染下,好像小英政府的對中政策都沒做對。

在上述這內外困境交迫之下,小英施政民調要高,恐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果這對內大舉改革和對外堅持立場相比,我會傾向支持小英要繼續堅持推該推的改革,除了民主深化、司法改革、轉型正義外,還有憲政改革。但是準備要更充足、時機要掌握得有智慧、說理也要更清楚有力。還好,小英總統的心理建設很不錯,她上週在南投公開說,「為了改革,她不怕被批評」、「如果要討好,就不必選她當總統」。這正是她有自知之明、沉得住氣的難得個性和勇氣。這也是很多明理的人支持她、欣賞她的理由。

這不是說,對中國的惡行就只有軟性喊話和呼籲而已,我認為小英總統和政府要更大聲、更堅定地向中國抗議,該說重話,就說出來,否則中國這個惡鄰一定會繼續侵門踏戶。台灣可以更高的民主和人權價值來做為我方對他們復談的要求。不要被他們堅持的「一個中國」、「九二共識」所綁架。同時更要向美、日重要盟友尋求他們直接的聲援,接著把中國霸凌行為向國際控訴,讓全球來譴責中國。

當然,除了除弊之外,小英政府也要有興利的良方,夢想雖好,但務實可行的興利政策,讓人民有感,才是正道。

總之,回到本文一開始的發問,小英總統的歷史定位究竟是什麼?從過去一年的觀察來看,我想小英或許已自許,我也期待她要更奮鬥去建立的定位是「落實轉型正義」。因為轉型正義是她已有的強項,也更是前幾位總統沒做到或不敢做的大政績。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