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學者給台灣按讚 這個國家不悲觀哦!

許銘洲/編譯

台灣衛星地圖。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美國航太總署NASA

台灣衛星地圖。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美國航太總署NASA

穿透歷史迷霧,才能照見真如台灣;對於未來前景,也應從較為長遠觀察視野,才能獲悉中肯評價。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 SOAS)),台灣中心主任達菲德.費爾(Dafydd Fell),1月22日在《台灣守望》(Taiwan Sentinel)發表一篇見地卓著明快專文,名為「台灣的樂觀、悲觀週期」(Cycles of Optimism and Pessimism in Taiwan),內容指出,1980年代解嚴至今,台灣歷經多度看好與看壞,快速上下震盪的兩重性。

費爾如此敘述說道,先前數週前,我從台中高鐵下車搭計程車的經歷說起。載我的司機告訴我:台灣命運已決,我們最好請共產黨早日收復台灣。最近重返這座島國,聽到點點滴滴關於台灣社會的悲觀論調,而這位司機的看法可能是最為悲觀的那一端點。

作為學術工作者,而非新聞從業人員,我觀察台灣角度,較不採取一日式或週式的短期眼光;而是採取長期,以及發展式的「比較縱深」。從1980-2000年代至今,我以多個不同身份在台灣居住,先是學生,市場調查執行者,音樂圈DJ人員,後來則是研究人員;如今每年約花個1個月時間,在台灣進行田野調查;這個「台灣悲喜輪迴」(cycles of optimism and pessimism)觀點,是個人長期觀察台灣的體悟。。

「悲觀」的原因之一,是人們日愈關切台灣年輕人,移往中國謀職問題。不過,從長期觀點來看,會有不同圖像解讀;台灣並非現在才出現,人才流失問題。1949-1987 年實施戒嚴期間,多數海外留學生學成之後,基於政治、經濟因素,並沒有返回台灣。從歷史來看,每次國內外的台灣政治危機,都會引發移民風潮,例如1979年中美斷交;1995-1996年的台海危機。所幸的是,台灣跟南韓、日本一樣,都能吸引外來移民者;近來香港民眾申請移民台灣件數增多,就是個顯例。

這趟台灣之行,有民眾抱怨,蔡英文上台之後,街頭示威不斷,危及社會穩定;這讓我想起1980年代台灣,同樣有類似現象;當時的計程車司機告訴我,民眾抗爭堵塞交通,影響司機生計。學者費爾指出,民主是台灣公民社會的寶貝資產;如果欠缺「抗議」精神,1990年野百合運動,哪有機會締造「真正民主」的台灣藍圖?

我曾透過「核四停建」為例,向英國反核團體介紹台灣的民主社會動能。英國人對於台灣的反核成就,頗為嫉妒。20多年來的反核運動,不僅讓核四「封存」,舊核電廠也將屆齡除役,對台灣社會來說,距離打造非核家園目標,是越來越近了。與台灣的非核走向相反的是,英國還繼續建造新核電廠,而且引不起大規模抗爭,政界對於該議題辯論也興趣缺缺。

2014年太陽花運動,成功展現來自人民的抗議,足以傾覆跟中國威權國家進行「政治統合」趨向;僅管中台一體原先被視為「不可阻擋」主流。同樣情況,也出現在LGBT同性團體,他們透過個人的行動派,要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國家。台灣「公民社會」與「抗議文化」,事實上已成為台灣最強大的軟實力資產。美國東亞問題學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曾論述主張,台灣解嚴後的民主進程,跟很多國家比起來,表現出色。

充滿活力的鐘擺效應

台灣人心對於「台灣民主」成就狀態,很容易在不同時間,呈現鉅幅震盪(譯注:台灣人習慣用「鐘擺效應」描述。)當我1990年秋季,完成台灣學業,打算返回英國期間,當時郝伯村獲提名為行政院院長,台灣輿論界因此瀰漫著「回復威權」統治疑慮。到了1992年我重返台灣,並持續住到1990年代末期,這時的社會氛圍大大丕變;社會上充滿著樂觀氣息,台灣人對於國家政權的「民主和平」轉移,充滿驕傲感;這時間「全民健保」開辦,台灣安全渡過亞洲金融風爆;一些海外學者,甚至用「民主楷模」稱呼台灣。當2000年我又來到台灣,適逢首度「政黨輪替」,台灣社會延續上個階段的樂觀發展氣息。

2001年我重返台灣,進行博士論文的田野資料搜集。當時台灣面臨「分裂政府」僵局,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國民黨則掌握國會過半議席;社會上充斥著悲觀氣息。引發悲觀思潮的另一助因是,台灣經濟衰退,而且失業率創下歷年新高。然而,一些國際學術界的重要評析與研究卻發現,台灣的民主動能,持續源源不絕冒出來。另一方面,僅管經歷2003年的SARS危機,台灣在陳水扁2000-2004年主政期間,多半達成可觀的經濟成長目標。

到了陳水扁總統第2任期,新一輪悲觀心態持續散布於台灣社會;多半源自於針對陳水扁以及其身邊權貴人士的貪污指控;另一因素是2006年間紅衫軍發動的倒扁運動。記得當時的新黨政治人物邱毅,每天在電視節目上,源源不絕爆料反扁。

2008年馬英九在總統選舉大獲全勝之後,台灣又燃起新一波樂觀氣息;他提出兩岸和解主張,並倡議雙方共享經濟成果,各自擴展國際空間。這項領航計畫,隨後於2014年喪失續航力,因為台灣選民日愈擔憂「中台統合」的親中效應,將危及台灣自由民主。2014年公民運動的大規模抗議奏效,外加蔡英文2016年勝選執政,讓台灣社會又洋溢「樂觀氣息」。

英國學者費爾指出,台灣民主最讓人激賞特點之一,在於有能力因應變局危機。我常在課堂上告訴學生,測試民主品質的良窳,在於檢視其能否因應國家所面臨,最為迫切的社會、政治問題。他提到,回顧解嚴後歷史腳蹤,清楚載明了台灣在某些領域,例如性別平權、社會福利、政治防腐,甚至在中台關係處理,皆表現傑出。他並說道,台灣政治能夠發揮作用,在於透過選舉期間的政策辯論;一旦政治人物違背競選諾言,遠離民意或公民社會,就會在下一輪選舉被看破手腳;相對而言,威權國家就沒有這套民主制衡機制。

幾週前的訪台田野,我的確聽聞不少悲觀論調;不過一位在英國居住多年的老友,最近決定重返台灣生活,他的說法(透露些許堅定):「當然,台灣是有未來的。」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