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待小英的號角響起

 

今年應是小英政府振衰起敝的攻擊發起點,艱難的改革大抵完成,地基已經打好,現在是動工蓋大厝的時候了。然而,儘管GDP成長超乎預期,擺脫「保一」窘境,而蔡賴體制形成後,改善投資環境成為當務之急,解決五缺、降稅、修法招攬外國專才與移民、通過「監理沙盒」鼓勵金融創新,大力推動替代能源,以國家基金參與創投、提高基本工資等,充分展現政府拚經濟的努力與用心。但是,幾份民調出爐,小英政府依舊深陷民調低迷泥淖,民眾何以對政府的作為無感,值得執政者反省檢討。

檢視台灣的基本面,不論人才、資金或產業的競爭力,排名均在全球的前段班;換言之,儘管近年經濟發展遲緩,但台灣本質良好,依舊是績優股。然而,由長期趨勢觀之,近四十年台灣經濟成長呈現下降趨勢,從上世紀八○年代平均八.二%,到九○年代的六.七%、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四.二%,再滑落到二○一○年至二○一六年平均二.四%,出現江河日下的頹勢。若從第一次政黨輪替以來,阿扁八年執政平均經濟成長率四.八七%,馬英九則降至二.八一%,如今台灣已由四小龍之首淪為尾巴,甚至不如美國等龐大與成熟的經濟體。加上製造業大量外移,導致實質薪資倒退十七年,失業率固然降低,但派遣工、部分工時等非典型就業比率大幅增加,低薪則造成工作貧窮,難怪台股上萬點、GDP上修,但多數民眾依舊無福參與這場經濟盛宴,乃將怨氣反映在民調上,致使小英滿意度無法止跌。

小英執政首年的經濟成績單只能算是差強人意,雖然止住了馬政府的下滑趨勢,成功保一,且趨勢向上,似為經濟再起帶來好預兆;但是,去年全球貿易與經濟成長強勁,台灣出口的增加只是水漲船高的效應,摒除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台灣的表現並無突出之處。而基本面既然並未變壞,問題就出在部分結構性沉痾未能解決,包括在制度、法令與施政上,防弊重於興利的心態依舊籠罩官場,因此官僚體系因循保守,不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與創新。加上民粹氛圍瀰漫,任何公共建設、都更、替代能源的建置、法案的推動等,只要有少數反對的聲音,就動彈不得,導致國家社會一直在原地踏步,無論實質建設或人心均處於無奈、失望與停滯之中。

結構性弊病未除,民眾對未來失去寄望,加上所得並未增加,因此不敢多生小孩,造成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危機。少子化導致勞動力不足,而技職教育的退化,與大學普設所引發的學歷貶值及學用落差,在在降低勞動人力的素質。坦白說,儘管政府提出多種鼓勵措施,但只要民眾信心不足,仍無法有效提升生育率,因此目前推動的延攬外國專才與移民的法令措施,以之填補台灣未來的人口空缺,乃是正確的做法。確實,鬆綁移民、移工與外國專才,必然帶給特定階級不安全感,此種現象舉世皆然;然而,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台灣以一蕞爾小國欲迎戰外來挑戰,採取開放心態向外國借才,才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尤要者,結構性問題沒有改革,一直嚴重影響台灣的投資與消費信心。投資與消費乃經濟成長的兩大動能,然而,台灣的民間投資成長率逐年下降,消費亦只是微幅成長,無法強勁拉抬經濟向上。更嚴重的是,即使台灣擁有創紀錄的超額儲蓄,但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均未獲得有效挹注,以致製造業成長有限,無法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而上萬點的台股亦成為外資呼風喚雨的神壇,企業盈餘及股票價差大抵落入外人手中,台灣民眾不但未能雨露均霑,更在政府當沖降稅的錯誤政策下,耽溺於十賭九輸的當日沖銷遊戲。多數民眾既未由興旺的金融市場上獲利,實質薪資又呈倒退,因此不敢、亦無力消費,導致內需疲弱,GDP成長力道自然有限。

其實,台灣底子厚,拚經濟可謂萬事俱備,只缺信心,有待強勢的領導人提出方向與號召,吹起結構性改革的東風。此刻,吾人看到行政部門確實動了起來,兢兢業業、一步一腳印,努力解決投資障礙與改善勞資關係,小英總統更應改變施政風格,更具有信心,堅定帶領國人向前行,清除沿途的路障,這樣才能將衰弱的台灣經濟救起來。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