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愛 民主之夢

「何謂自由?/哲學家們問/我,也感到疑惑,有陣子我堅信/那意味從國家權力形貌解放的/保證,或其他/我更重視的信念的力量/精神的政府/以及對人自己使命的忠誠/但即使我當下迷惑於/自由的本質/我完全了解/囚禁的意義」。

這是波蘭詩人扎嘉耶斯基(A. Zagajewsky,1945–)的詩︿自由﹀。自由,是什麼?難予問答,但囚禁的意義,相對清楚。東歐從共產體制自由化,詩人留下時代見證。台灣的價值是什麼?從反面來看,也許更清楚,那就是相對於中國的顯影。這也是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何以不想在中國的領域生活的原因。

共產黨中國曾經以解放台灣,對台灣人民訴求。那意味著自由化,是相對於國民黨中國的白色恐怖、戒嚴統治的口號。但共產黨中國的文革浩劫,血腥斑斑。雖然毛語錄在一九六○年代末的全球學生運動有影響,迷惑了許多戰後嬰兒潮世代。台灣的小說家陳映真即在那時代嚮往共產黨中國。但六八革命的世代,從嬉皮而雅痞,在進入廿一世紀,都成為政治、經濟的領導人,走向新中間路線,英國的布萊爾、德國的施若德、美國的柯林頓…

共產黨中國也從毛後、鄧時期,歷經多位主席,走向現在的習時代。不只習思想入憲,文革的毛責任也除罪。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包裝的走資化,朝向一個大國的惡夢繼續發展。反轉被列強壓迫的歷史困境,但並未契合人類文明的價值,自由和民主並未成為國家追尋的要素。

這樣的中國,在市場與工場的大量化條件下,雖然是一些台灣商人曾經前仆後繼嚮往之地,但並不是對自由有愛、對民主有夢的台灣人憧憬之鄉。台灣並未從掙脫國民黨中國而趨附共產黨中國,而是追尋建構一個真正獨立的正常國家。

中國之大,如果大而無當,未必值得欽羨;台灣之小,如果小而美,會值得讚美。台灣的價值應該是追尋自由與民主,並建構經濟福祉化、文化優質化的小而美國家。從中國國民黨的據台統治惡夢走出來,台灣值得期待的政治人物不應該是對共產黨中國的統治惡夢有幻想的一類,中國國民黨失去絕對統治權力後趨附共產黨中國,令人不齒。取代中國國民黨治理台灣的政治人物,要懷抱自由之愛,民主之夢,真正為建構台灣的國家努力。(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