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選全民調的後遺症

初選全民調並未關係到多數選民自身的直接利益,在現行的選罷法裡也未規定,多年來卻被廣用來當初選機制,以決定各縣市長、鄉鎮長、縣市議員甚至里長的黨候選人,姑且不論在取樣、市內電話的代表性、問題設計等等因素上,都可能影響民調結果,把敵對陣營選民也當作是有效的被徵詢對象,這樣的初選常引起爭議。

二○一四的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初選採用與柯P比全民調,結果當然是柯P以「次要敵人」的身分獲得敵對的藍營支持;現在,民進黨至今仍未自提人選,如果又是與柯P比全民調,結果不想也知柯P一定以「兩岸一家親」的主張,獲得全部統派再加上部分綠營支持而勝出。

假設某黨某一個選區有多人投入初選,若其中有某人時常砲口對內打自己,初選鐵定因為「不是敵人便是同志」,而獲得敵對陣營選民的支持,若某候選人自認民調屈居下風,只要儘量迎合敵營的理念主張,例如綠將靠攏藍營訴求、或藍將靠攏綠營訴求,就能在初選全民調中兩黨通吃而得利。但是,到了正式選戰,藍綠選票還是各自歸隊,這樣的初選全民調結果已明顯失真。這次民進黨台南市長初選,葉宜津先前曾說,黃偉哲有三成藍營支持,才拉開與其他人距離,以致綠營內部有「西瓜效應」,往黃偉哲陣營挪移。民調結果,果然黃偉哲大勝,卻也開始出現所謂「綠色價值保衛戰」的爭議,證明全民調初選顯然是需要再斟酌的。

可見現行各黨的全民調初選機制,很明顯的存在許多不合理的爭議,有同志之間相互攻訐、抹黑殺到見骨,有人說叫我怎麼相信民調,有人不服初選結果,要求暫緩公布提名名單,還有人宣布退黨參選到底,競爭激烈到可能在初選後互扯後腿,選後難團結,也失去選民的信任,除非,在選罷法裡明文規定,或者經各政黨的全代會訂定細則,否則,將來可能會持續出現初選亂象,無法選賢舉能還可能撕裂黨。

(作者任職營建業,台中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